户深度参与的、交互式的开放信息交流环境,通过互联网、手机、数字电视、智能移动终端等各种媒体渠道,将数字图书馆服务推送到千家万户,推送到用户身边,人们得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够获取信息与知识。
其四,高度共享的平台。数字图书馆的资源具有易于复制、易于传播的特性,基于网络平台和开放协议,使数字图书馆能够为更大范围的用户同时提供可共享的服务。通过对多个分布式异构资源库的无缝连接,能够方便地实现不同数字图书馆系统之间的用户双向认证和资源双向访问,其共享的深度和广度都是传统图书馆所无法比拟的。
当前,以我国城市图书馆为重点,加快推进数字图书馆建设,实现数字图书馆服务的全覆盖已经具备了很好的基础:
一是覆盖全国的图书馆服务体系初步形成。改革开放后,公共图书馆事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2011年,全国共有县级以上独立建制的公共图书馆2952个,文化馆3285个,乡镇(街道)文化站40390个;全国公共图书馆总藏量达6.97亿册(件),数字资源总量已超过600TB,人均公共图书馆藏书达0.52册;各地结合实际,探索了总分馆制、图书馆联盟、“一卡通”、流动图书馆、自助图书馆等新的服务模式,为依托各级图书馆进一步加快数字图书馆建设奠定了良好的事业基础。
二是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环境逐步完善。以IPv6为核心的下一代互联网、以光网络和3G为核心的下一代通信网络、以数字化为核心的下一代广播电视网迅猛发展,三网融合加快推进。截至2011年底,我国网民人数达5.13亿,互联网普及率达38.3%,手机用户已突破9亿人,其中手机网民达3.56亿,数字电视用户突破1亿户。同时,数字信息增长迅速,截至2011年底,中文网页数量达866亿个,年增长率达44.3%;截至2010年底,中国电子书总量已达115万种,年新增18万种;单独出版的数字报已达700份以上,电子期刊已近万种。人们置身于一个信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环境中,这为数字图书馆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资源内容。
三是信息与知识获取途径日趋多样。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学习与阅读方式正在发生变化,呈现出多渠道、多元化、多媒体的新特点。数字阅读作为一种重要的阅读方式,日益普及,2011年,我国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达38.6%,其中27.6%的国民进行过手机阅读。搜索引擎及各种社交网络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截至2011年底,我国搜索引擎用户规模达到4.07亿,博客用户达到3.19亿,微博用户达到2.5亿,对图书馆开展基于全媒体、多终端的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
四是国内数字图书馆探索与实践基本成熟。我国自1995年开始进行数字图书馆研发,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和努力,在网络平台建设、关键技术研发、数字资源建设和数字图书馆服务等方面均取得了重要进展,初步形成了由国家级数字图书馆、行业性数字图书馆和各区域数字图书馆组成的数字图书馆建设与服务体系;积累了一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数字资源,开展了各具特色的数字图书馆服务,针对中文信息处理的关键技术研发取得了重要进展,初步形成了围绕数字资源制作、管理、组织、存储、访问、服务的技术支撑环境,为进一步加快数字图书馆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可以说,数字图书馆是图书馆在信息网络时代的必然选择与必由之路,已经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事业形态。当前,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正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建设覆盖全国的数字图书馆服务体系已经成为可能。
加快建设数字图书馆服务体系
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影响下,图书馆事业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加速融合,向复合图书馆转型,一个新的服务形态正在逐步形成,建立区域、国家乃至全球性协同服务的数字图书馆已成为当今世界数字图书馆建设的一个新趋势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