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纪:鄂伦春族玩具剪纸田野考辩
2012/7/3 13:28:42
鄂伦春族玩具剪纸田野考辩
通化师范学院 王纪
内容摘要:鄂伦春族在狩猎生产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玩具剪纸,内容包括动物、人物、生活用具,这些剪纸经过组合在游戏中形成了具有地域情节的游戏规则。这些剪纸具有独特的种类、特征和使用方法和其传习规律。
鄂伦春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据2000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有8196人,集中居住在我国的大小兴安岭,20世纪50年代初由山林中分散的狩猎生产转变为山下集中定居,先后从事农业、林业、多种经营。由于过去生活在山林中,不使用纸而使用当地的狍皮、桦皮等作为剪裁工艺原料,鄂伦春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本民族剪皮文化,定居后纸逐渐普及,由过去的剪“皮”发展为剪“纸”。过去鄂伦春族剪纸的用途有三种:底样、玩具、祭祀,如今只能看到底样和玩具了。底样剪纸包括剪样子和剪花,剪花主要应用于服饰器物上,剪样子是服饰等生活用品的底样。剪玩具是儿童游戏的一种,本文重点介绍玩具剪纸,所研究不限于现在剪“纸”的工艺,仅用剪纸这一大家熟知的名词来指代鄂伦春族的这一手工技艺传统。
一、鄂伦春族民间玩具剪纸的使用现状
玩具剪纸在笔者调查的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十八站和白银纳两个村的中只有一户还在使用。两个村玩具剪纸的传承人,十八站:关永尼83、关长贤81、戈秀芳74、谭玉芳73、孟玉珍70、丁秀芹65、孟彩华63。白银纳:关扣尼73、关秀芳73、戈淑贤64 岁。这些老人均在六十岁以上,两村六十岁以上老人,女性17人,会剪玩具有10人;男性6人均不会剪,1人会木雕玩具。
玩具剪纸在生活中使用需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家中有小孩;二是老人剪技非常熟练,喜欢以这种方式带孩子。葛秀芳、孟玉珍、关长贤家中有待看的孙子或重孙子;孟玉珍老人的孙子未到玩玩具的年龄;关长贤老人的重孙在外乡;只有葛秀芳老人的孙子今年四岁,正是玩玩具的年龄,老人常为他剪很多动物、人物玩具。[1]这些玩具在造型上与过去没有什么变化,在材料和种类上发生了变化:材料由原来的桦皮改为纸板;种类上过去分为在水中和陆地两处游戏,那时候夏季人们沿河而居,孩子们在水中玩桦皮船玩具的水中游戏,陆地玩搬家狩猎的游戏。随着生产方式、居住条件的改变,孩子们很少去河边,自然无水中游戏,而陆地游戏也只是以单体形式出现,而不再以游戏情节性吸引孩子。
以前,桦皮玩具剪纸是孩子们童年最喜欢玩的一种游戏,鄂伦春族男女几乎人人会剪。父亲狩猎了解猎物的生活习性和生理结构,女人收拾打回的猎物,对猎物的结构烂熟于心,而且家家养马、狗,有时也将打回的小狍子小鹿带回喂养,所以孩子对这些动物也很熟悉。如今两村有四家养马,一家养狍子,家家养狗。村里不时有打回来的狍子,但都是在山上时已将皮去掉。孩子们与这些野生动物之间也不再有什么直接关系,因为现代儿童玩具已经走进了每一个家庭。
笔者调查的两个村庄,从1953年下山定居以来共经历了五次生产方式调整:
1、1953—1957年以猎业为主;
2、1958—1966年为“猎业、饲养业同时并举”阶段;
3、1966—1981年为农业生产阶段;
4、1982—1995年“以林为主、林农结合、多种经营”阶段;
5、1996至今为“以农为主、林业向农业、多种经营转产”阶段。[2]
生产方式的转变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具有很大影响,因而玩具剪纸在生活中的使用也发生着变化。本文中见到的玩具剪纸,除葛秀芳老人是在家正在使用外,其它老人均是在笔者的请求下所剪,由点见面,由小及大,这意味着玩具剪纸传承已经处在濒危的边缘,挖掘、抢救也成为当务之急。
二、鄂伦春族玩具剪纸的种类、特征及使用
玩具剪纸是以游戏的形式存在,如今生活中已见不到,综合几位七十岁以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