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荣荣:汉族民间服饰的传承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
2012/7/3 13:26:04
汉族民间服饰的传承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
江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 崔荣荣
摘要:抢救和发扬我国民间服饰文化是发展我国民族文化独立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老纯朴、绚烂精美的民间服饰是具有典型东方韵味的民俗文化主流代表,具有很高的文化和艺术价值:对民间服饰的制作技艺而言,它可以揭示服饰遗存相关的工艺、技术、思想体系,它可以记录、阐释该遗产的现状、历史、价值,对未来而言,它可以让那些富有生命力和创造性的传统技艺因子造福于未来的社会与生活。故而,抓住民间服饰的地域性、传统性与民俗性的文化内涵特征,结合民间传世品实物的抢救、地方文献整理、民俗民情资料的收集、田野考察的记录等,有的放矢地归纳和总结,实现文化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
关键词:汉族文化,民间服饰,工艺抢救,文化传习
民间服饰文化的抢救与现在主流的“弘扬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神息息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社会领域世代相承的、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艺,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以及相关的文化空间。
对于民间服饰文化遗产的描述,通常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两个部分。有形的民间服饰文化指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创造的、以视觉传达形式实实在在存在的形态,如民间建筑、民间服饰、雕刻、生产制作工具、器械、美术作品等等,多以显性的方式存在于日常活动、流程和社会规范中;而无形的民间文化则指那些隐含的民间个人世代相传的经验、技能、诀窍和手艺以及约定俗成的审美认知,如陶瓷制作艺术、各种刺绣工艺、历史传说、生产技术、生活习俗、信仰心理等等,多以隐性和寓意的方式作用于人类的思想和行为中,它广泛存在于民间艺人或掌握这些技艺的使用者个人的头脑中、口头中和技艺中或社会行业组织结构中,它的组成往往与直觉、经验、信仰、价值、判断、道德和智慧与灵巧程度等因素有关系。汉族各文化地域在民间的散存提供了丰富的研究实物,其历史起源、创作过程、创作技巧及其使用艺术价值中存在的大量闪耀着人性智慧的无形文化,可以有力的证明我国汉民族具有灿烂的民间服装发展历史。
古老纯朴、绚烂精美的民间服饰是具有典型东方韵味的民俗文化主流代表,极具有我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精髓,具有很高的文化和艺术理论内涵,其以精湛的手工技艺结合传统习俗表现民间传统民俗观念和精神内涵,最大的特点是以汉民族的生活生产方式为基础,显现汉民族个性和审美习俗“活”的方面,以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可以认为是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如今,现代文明对传统文化造成的灾难以及文化盗用现象的日益严重,远远超出了学术力量的处理能力,加之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亡艺绝”的现象每天都在上演,中国各地的民间服装也正处于一个逐渐消亡的状态中,随着现在这一代老年人的离去,民间服装和制作技艺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消失。切身经历更是让我感觉到抢救和保护的紧迫性。2002年底,95岁高龄的外婆安静离世,悲痛之余急急赶回家时,外婆生平节俭保存的所用之物已经随她灰飞湮灭啦。
1抢救缘起
在现代中国,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民间艺术、技术、民俗风情等正在逐渐消失,而与之相对应的是标准化和程式化的东西已经占据着我们生活每一个角落。二者在文明的进程中形成了直观的冲撞:整齐划一的混凝土楼宇与别院小筑的对比,机械化的工业产品与传统手工艺制品,别在领尖的MP3与古老悠远的古筝琴声,笔挺的制服与唐装汉服的回归。显然,工业文明的发展以及其对大自然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促使社会文化心理结构发生了改变,多元化和个性化审美取向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已经成为精神向往,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