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个人、家族传承。景德镇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创造、完善、传承过程中,吸收和积累人们的才智、经验、技艺。景德镇人口流动与行帮兴起、市镇化发展血肉相联,因为人口流动本身的血缘关系、宗族关系、地域关系带有强烈手工业色彩。
景德镇陶瓷行业的帮会以血缘、地缘、业缘为基础,发轫于南宋,活跃于明中叶,鼎盛于清乾隆年间,多数是同业、同行组织,制瓷业由于分工细致,专业化程度高,加上宗族、乡土关系,行业特色鲜明,帮会主要由瓷行和瓷商组成,按地域分“帮”,按职业分“行”,二者关系密切。陶瓷帮会与政权融合,帮规与国法相对应,具有控制、约束、调解功能。帮会根据政治、经济、血缘三重标准,成员具有等级身分,强调伦常秩序,富有慈善性,在生产中的通力合作,生活中的互助扶持,提高了陶瓷生产技术,帮会形成了一种特殊区域的宗族文化。
专业化反映手工业制度进步,景德镇陶瓷专业化生产,主要是园器和琢器,其次是镶器和瓷雕:圆器专指在辘轳车上制作的盘、碗等圆形品种,以杖拨车,轮转成型,效率较高,厚薄均匀,主要是都昌帮;琢器即琢磨之意,拉坯和模印镶嵌,包括缸、瓶、坛、罐、壶、盅等品种,主要是抚州帮;镶器专指方型坯块镶接成的缸瓶等,不用辘轳车拉坯,主要是都昌、浮梁、抚州帮;瓷雕依其操作方法,可分圆雕、捏雕、浮雕、镂雕等,主要是都昌、南昌、新建、抚州帮。除上述主业外,还出现了许多辅助业,如包装、竹篾、刀具、模具、毛笔等。茭草业主要是吉安、南昌、新建帮;篾业主要是都昌、乐平、万年帮;坯刀店主要是高安帮;看色主要是新建、南昌帮。
2.4工艺特征
景德镇陶瓷发展遵循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因材施艺的原则。不同地方原料不尽相同,化学成分也不尽相同,与之相适应的成型工艺、制陶技术、造型装饰不断演变。有的原料杂质较多,制品灰暗;有的原料杂质较少,制品洁白。胎质灰暗适合于刻、划和化妆土装饰方法;胎质洁白适合于施釉和彩绘装饰。宋代以后,景德镇瓷工特别注重坯胎的加工,分工越来越细,“一杯之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为的是“一其手而不分其心”,“以成其画一之功”[7]。陶瓷作坊“陶工、匣工、土工之有其局;利坯、车坯、釉坯之有其法;印花、画花、雕花之有其技,秧然规制,各不相紊”[8]。
不同生产环节形成了不同工种,人人都有专门分工。工种主要有拉坯:将泥团摔掷在辘轳车的转盘中心,随手法的屈伸收放拉制出坯体的大致模样;印坯:印模的外型是按坯体内弧线旋削,将晾至半干的坯覆放在模种上,均匀按拍坯体外壁,然后脱模;利坯:将坯覆放于辘轳车的利桶上,转动车盘,用刀旋削,在使坯体厚度适当,表里光洁,技术要求很高;刻花:用竹、骨或铁制的刀具在已干或半干的坯体上刻画出花纹;施釉:将坯浸入釉盆里,当口沿与釉面平齐时立即提出,或将釉浆注入坯内晃动,使上下左右均匀上釉,然后迅速倒掉过剩的釉浆。每道工序又可细分,如装饰可分釉下与釉上两种。釉下装饰还可细分为青花、釉里红、五彩等;青花装饰又有描图、锥图、过稿、勾线、分水等;釉上彩是瓷器釉面上艺术加工,包括古彩、粉彩、墨彩、新彩等,绘画分动物、花卉、人物、山水等。
2.5生态特征
景德镇陶瓷工匠尊重自然规律,强调“天人合一”的关系,不断地完善生态调节机制,使植被的荣枯、河流的涨落,矿物的生成和风化为瓷所用,造福于人类,实现生态效率与社会效用一致。景德镇生态文明决定陶瓷生产方式,渗透人的意识,是人本质力量的确证,体现了制瓷工艺的科技文明、生态文明[9]。
人们开采瓷石釉果,以薪柴附石焚烧,矿石受热膨胀崩裂,然后再凿取。人们把开采加工连成一体,利用山岭的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