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南熙:韩国社会与工艺(craft)的生存――当代工艺的定位与社会问题
2012/7/3 13:11:54
韩国社会与工艺(craft)的生存
――当代工艺的定位与社会问题
韩国弘益美术大学 朴南熙
(Park, Nam-hee, Post-Doc. In Hongik University)
1.前言 : 工艺与社会变动的相关性
此次中国学术研讨会的‘传统技术与社会发展(traditional skill and social development)’这一主题,为笔者提供了思考有关韩国工艺存在性问题的机会。‘工艺’与传统技术相提并论,不仅是韩国的问题,也是其他地区应该探讨的问题。因为把工艺与纯粹美术区别对待的现代思维是世界性的问题。
生活在二十一世纪初期十年的韩国工艺师(craftsman)既部分地包容工艺既属美术又属设计的双重性,又部分地排斥工艺的这种双重性,体现出模棱两可本体性。也就是说,在韩国,正在追问工艺的‘自我-本体性(self-identity)’问题。这是韩国的特殊性所造成的。在韩国,纯粹美术、工艺和设计或从结构上,或从制度上都形成各自的领域[1]。这是混合(hybrid)这一时代精神体现在工艺领域而造成的现象。
从而本文不从工艺师欠缺的技艺和韩国人不成熟的思维中探寻韩国工艺所苦恼的‘自我-本体性’问题。因为笔者认为,韩国工艺‘自我-本体性’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韩国近代化的激进余波,和因此引起的社会变化。即,笔者要阐明现代韩国工艺的存立问题是与韩国急速近代化而引起的社会问题相关。因此,从工艺的存立问题来探讨韩国工艺的定位与社会变化的相关性是此论文的真正目的。
为此,在前言部分首先会简单探讨韩国工艺的现状。虽然现代社会里从大众化、搞活等多种角度提出了工艺的生存战略,但工艺领域的现状是,在本体性、大众性、艺术性、市场性等方面依然存在着矛盾。韩国工艺首先面对的是本体性的问题。在与艺术的激烈竞争和款式的大众化都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后,工艺界正尝试着纯粹美术与设计折中的方法,或只进行着表面性的改善。从而出现的打破体裁界限、体裁交叉、工艺学科改名为设计学科等现象给予我们很大的启示。这意味着要重新理解工艺的本体性。即便没有固守传统方式,也没有站在赞成哪个特定领域的立场,但本体性的模糊混乱问题还是很明显。
其次,工艺作为生活艺术经常出现在过去的生活中。但如今,这种对大众的影响力相对减弱了。与设计的持续成长和经济共存的结构相反,工艺只作为手工业生产体制得到维持,对构筑一般化的销路也比较消极,因而丧失了对大众的影响力。
第三,与纯粹美术相比,工艺在艺术性上未能克服评价较低的现象。这并不是对艺术价值进行正当的评价后得出的结果。因为被认作工艺本质的使用功能,与纯粹美术以欣赏为主的无目的性相比时,在某些方面就已经产生了不能进行正当的价值评价的困难条件。
最后一点与第二点相似。工艺的制作与商品价值没能首先认识到熟练的技术与体系的必要性而形成经济结构,因而也没能形成包括标准价格、流通网络等的营销策略。即,没有积极地开发系统性的市场,仍然以使用功能的价值向消费者推销,从而造成销路减少的现象。
从这四点我们就可以看出,在韩国社会,工艺有着存立的矛盾和混乱的层面。但这不意味着工艺的市场和展示一无是处。韩国仍然有很多的工艺展示,以工艺为中心的双年展已经成为重要的活动。即便如此,仍然指出这些问题是希望工艺能更加活跃。所以为了不愧为“工艺之国”的美誉而在工艺界内部苦思韩国的本体性。这样以来,就不得不考虑形成过韩国特色的地方个性正在失去的问题。这也是以经济为中心的韩国社会引起价值变化所带来的结果。这体现为,在原有的传统工艺(traditional crafts)与造型工艺(plastic crafts)两立的结构基础上,又分为精英工艺(elite crafts)与趣味工艺(taste crafts)而形成复杂的现象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