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宁宇:以技近会:联结公众心灵的传统技艺劳作
2012/7/3 13:10:58

以技近会:联结公众心灵的传统技艺劳作
-----对延安老醮会“承塔”的观察思考
西安美术学院 王宁宇
关键词:传统型技艺与劳作 以技近会 承塔

技术并非经济活动专有的东西。从旧时代绵延下来的技艺中,虽然多数属于与人们生活中的基本需求相关,呈现为指向物质资料生产的实用性劳作,它可以称作基础性的劳作技艺;但是还有一部分技艺与劳作,它们的外显模样有时候看起来与前一种差不多,实质则并非是与个人生活基本需求直接较系在一起的。这后一部分传统技艺更多指向人的情感、心理、信念亦即精神或曰灵魂的需要,也关系到一种集体的联结性。在乡村,它存在于许多民间节俗礼仪以及宗教活动中,其中既包括专业性高深的仪式程序、表演、图式谱系、特殊工艺技术等由少数人士掌握与执行的核心内容部分,又包括了许多较为简单的手工艺制作及辅助性、服务性劳动的部分。在现代社会经济条件下,这两种范畴的技术又跟为市场目的的生产技术和非市场目的的生产劳作技艺相交叉而衍变。比较显著的现象是,随着资本的推动和全球化市场经济的强势发展,人们的关注兴趣更多趋向于市场附加值高、可专门化大规模生产的精密技术,这个趣味甚至也扩张到文化领域,影响到我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思路。
关于经济生产类专业性高深的技艺的保护研究当然有它重要的意义;在这种很有意义的特殊技艺研究中,中国人经常喜欢援引的一句哲言叫做“技近乎道”、“以技近道”,强调的是技术本身与宇宙哲理之间的关联。笔者在此提出的“以技近会”是对这句古话剥而用之,表达的是与技术本位论和形而上学有别的另一种方向上的思维,即技艺与劳作在改变个体的心态情感,帮助其聚拢为社会公众的精神意志上,如何发挥了自己的作用。在本命题中所使用的“会”字兼具两层含义----第一,会字本写作“會”,上盖“∆”为三合之象,下底为“曾”字省去两点的简略形;如许慎《说文解字》中所揭示:“會,合也。从 ∆ , 曾省。曾,益也”,段玉裁注:“曾者,增之假借字”[1];可知中国自古以来即以人的增加来表示会合、聚会、交会。二者,“会”是中国乡俗生活中实际存活历史悠久的公众组织----以一定居住范围为原则结为祭祀土地的“社”, 为操办更大型的公共宗教庆典祭祀等活动由若干个“社”联合而组成“会”。在陕北,由于具体的自然地理和历史原因而未能产生“社”这种乡村居民下层组织,但自“前近代”以来,这块黄土地上仍然产生了不少较大型的“会”,例如延安云台山平安老醮会(横跨安塞、宝塔两县区四乡镇,最多曾达到十大分会,包括100多个自然村)、榆林市的佳县观井寺水陆醮会(曾经下辖四十八坛)和横山县华严寺牛王会(由马坊等42村合5乡镇8个分会组成),那些会里面的许多个分会和“坛 (基本上副合于村落)”,实际上起到了关中地区乡村中“社”的作用。[2]
对生活在一种传统文化中的个体来说,投身于人增相聚的社--会,比较适宜的说法是它体现着一种“从众”和“归化”的心理需求。先拿个最简单最普遍的例子,以陕北人的修窑来说吧----作为民居的窑屋,旧时(迟至20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营造中也要动员到宗族、亲戚和邻里的人力,因此除招待烟茶吃喝外还须“行情”(向来人赠送自家制作的手工艺礼品),形成一种持久的风俗。但近十年来陕北农村人建窑造屋时,基本上都采取了新时兴的成本核算、招投标和工料承包制,甲乙双方是市场机制中干净利落的商业关系,于是所谓“行情”、“待客”之事对青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