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章委员:要对非遗生产性保护实行税收优惠
2012/3/15 11:04:11

两会期间,结构性减税成为社会讨论的热点话题,而在文化领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同样需要减免税收。全国政协委员、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今年的提案就关注了这一问题,他建议,国家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实行税收优惠等扶持政策。
5年前,王文章委员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出了“生产性保护”的概念。经过5年的具体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并得到广泛认同。在今年元宵节期间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成果大展”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参观时充分肯定了生产性保护的方式,他强调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是最积极、最有效、最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保护传承方式。同时还指出,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是文化工程,也是惠民工程、德政工程。
然而,目前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项目却面临着利润低、税负重、信贷难等困难,急需国家出台减免税收、出口优惠、金融扶持等相关政策。“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不像一般的工业化生产,多数是个体的、零散的生产状态,其核心是活态传承,目的是保护完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一般来说,保持了这一基本特性,就很难成为产业性的发展格局。”王文章委员表示。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主要适用于传统技艺、传统美术和传统医药药物炮制类项目。在国务院公布的三批1219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中,这三类项目共342项,占总数的28%。在文化部认定的1488名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这三类传承人共422名,占总数的28.36%。全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8566项,代表性传承人9564名,从事生产性保护的占近1/3。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不仅使项目传承人获得经济效益,为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同时也增加了社会就业,为年轻人提供了学习传统技艺的机会。
但是,由于利润低、税负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发展依然艰难。“土族盘绣是土族独有的一种绣法,技艺精湛,做工精细,针法复杂巧妙,蕴含着古老土族文化的深刻内涵和鲜明的民族风格,一副小件的盘绣作品需要艺人工作两周才能完成,但市场价格才只有300到500元,除去成本和应缴纳的相关税收后,所剩无几。”王文章委员在调研中发现。
再加上许多传统技艺和传统美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项目原属轻工行业,长期以来一直按轻工产品缴纳17%增值税。因为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原材料来自于农村,购买原材料时一般是直接支付现金,无法开具发票用以抵销增值税。“由于税负负担沉重,利润微薄,许多年轻人觉得从事这个行业赚不到钱而不愿意学习该项技艺,影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王文章委员说。
此外,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项目还面临资金难题。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项目主体多为个体、家庭作坊和微、小企业,其中国家级传承人中60岁以上、年老体弱的传承人约占85%。作为现代社会转型中的边缘弱势群体,他们大多传承困难、缺乏资金,在信贷质押苛刻的商业银行很难得到贷款融资,从而错失了许多传艺带徒、扩大市场的机会。
因此王文章委员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出台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税收优惠政策,区别生产单位不同情况,减免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项目企业及相关行业17%的增值税。同时,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出台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融资优惠政策,放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项目企业及传承人的信贷质押条件,并简化审批手续。
“目前,国家已对文化产业制定了相关扶持政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微、小企业可以参照这些政策来实施。不能参照的,国家则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