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起源》中对舞蹈进行了专章研究,他将舞蹈分成了操练式和模拟式两种。模拟式舞蹈的主旨是根据人生的两件大事——爱情与战争。前者模仿男女的性行为,后者模仿战争场面。劳动场景亦是一大模拟对象。作者结合哈尼族人稻作的劳作方式,对棕扇舞形式特征及动作风格进行了分析,很有映照关系,棕扇舞的模拟性自可表明。
在全球化的视野下,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冲突与交融多有所论,而在中国文化内部,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内部及之间的冲突与交融似乎受到了回避。无论从政治稳定性,还是文化多样性的角度着眼,这当然不容忽视。
作者在第三章中对羊街乡棕扇舞的传承发展的探讨,涉及了许多的相关问题,如国家权力的强力介入(变更其新年时日、非遗保护的推行),电视的出现对日常生活的改变,本族人与他民族舞蹈接触时的反应,成功的外出表演,旅游的引入,媒体的宣传等等,对棕扇舞的表演形式、心理接受、社会功能、文化意义等所带来的冲击与改变。这是世界上每一种文化正在面临或即将面临的问题,这个问题或许自人类之始就已存在,只是在今天变得更加急切。
作者在最后提出了发展对策,概括为“在保护中传承”和“在传承中发展”两个要点。前者如以立法形式保护生态、成立保护中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后者如推行素质教育、建设教材、打造精品。这些对策有的结合了自身的教学实践。比如玉溪师范学院的湄公河次区域民族民间文化传习馆,举办得绘声绘色,十分精彩。对于传承民族民间文化,大有用武之处。
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其自身的命运,这命运往往带着悲剧性,然而,文化到底是属人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c0230d0102e8qz.html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