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蓓 张婉玉 钟玮|基于符号学的凉山彝绣图形设计与创新实践
2021/1/29 20:17:34
基于符号学的凉山彝绣图形设计与创新实践
作者:杨蓓 张婉玉 钟玮 发表刊物:《丝绸》第57卷第3期
摘要: 以符号学与设计学为研究背景,针对凉山彝绣的创新设计过程进行符号学思维推演,通过彝绣图形的设计创新及在服装中的应用,探索与现代服饰设计共融的发展空间。采取文献与实物研究相结合、理论研究与设计实践并行的方法,通过彝绣的图案结构、纹样题材与构图格局等方面元素挖掘,对彝绣的符号构成进行梳理,建立解读模型与设计流程,经设计论证凉山彝绣自身具备符号象征的特性和设计产物的本质。研究表明,彝绣符号“能指与所指”架构具备成为彝绣设计创新的理论支持及服饰产品设计应用的条件,运用符号学的观点与方法可以为凉山彝绣的资源开发及设计创新提供思路。
关键词: 凉山彝绣;图案结构;纹样题材;符号学;少数民族文化
凉山是中国彝族主要集聚地,因为民族聚集地区的封闭 性,其服饰呈现出迥然不同的风格,服装形制、传统工艺和纹 样图案等几乎得以完整保留,特别是彝族的刺绣,因其独特的 纹样图案构成和承载的古老民族文化、细腻丰富的情感底蕴 成为本民族的代表特色之一,并入选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 遗产名录。凉山彝族大致分为以诺、圣扎和所地三个方言 区,因为地域、生态、语言的不同其服饰呈现明显的差异性,但 在刺绣的表现和象征寓意等却出现共融和相似性,承载着彝 族古老的民族文化和神话史诗,被称为“动态的历史”和“有形的史书”。当下,针对彝绣的研究几乎都是糅合在彝族服饰的综合领域,而针对刺绣的研究,或聚焦于图形种类与针法、文化内涵和艺术美学方面的梳理,或从服饰美学、民间工艺、艺术学、民俗学的视角探析凉山彝绣所隐藏的历史文 化。但从彝绣的符号特性入手,进行设计创新、元素提取转化 并实践应用的,涉及甚少。基于此,本文从符号学切入,通过 资料整理、实际拍摄、设计转化,以设计的视角对凉山彝绣的 图样、文化构成进行梳理解读,探析彝绣符号的不同组成,并 通过解构、重组等现代设计方法进行刺绣图案的整合,思考与服装设计结合的发展空间,挖掘彝绣有章可循的规律,探求创新价值和传承路径。
1 符号学视角下的彝绣解读
1.1 符号学的应用理论依据
符号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映射与物质存在的载体,只有精神意义的存在,才能够在时间与空间中进行信息传递和流通。符号学最早由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 Saussure) 提出,他从语言的角度提出符号包含“能指”与“所指”部分,即表达层面的物象———符号的“形”和被指事物的内涵意义———符号的“义”。符号的能指与所指是由物理性的语构和精神性的语义两部分关联组成,只有两者结合才形成一个完整的符号。在符号学与设计学的交叉融合中又将符号学的概念进行外延,形成设计符号学,概念为将已存在的符号形象进行创造和构建,形成新的符号图像体系,并通过新的符号体系建立与受众群体的沟通与交流。因此,基于符号学的彝绣设计研究是从理性的角度分析感性元素,并进行符号组合再造。通过对设计元素、设计手段等符号的加工与整合,衍生出新的能够被受众接受并认识的新符号,而产生的新符号则在“能指”的基础上具备更深层次、更细腻而丰富的“所指”。
1. 2 符号学视角下彝绣的设计解读
从符号学的构成角度探析凉山彝绣,具备符号能指的二元性,即彝绣的图形本体表现的基本要素( 纹、构、色、质等) 综合展现的机能意义和其在特定的语境下呈现的内涵、文化信息和历史典故等象征意义。不仅为当地族人进行身体美化、 服装装饰提供了充实的“悦目”形式要素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