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健:后工业社会城市艺术区的景观生产——景德镇陶溪川个案
2021/1/29 19:57:16
后工业社会城市艺术区的景观生产
——景德镇陶溪川个案
作者:王永健 发表刊物:《民族艺术》2019年第2期
摘要:在城市工业废弃地基础上,对工业遗产资源再利用建构起来的城市艺术区,是后工业社会背景下的一种景观生产。这些城市艺术区往往艺术气息浓郁,是时尚文化与当代艺术的展示场,是城市标志性的文化符号。陶溪川彰显了个人在公共艺术空间中的角色,明确了自己在艺术氛围、时尚符号、消费导向为主体的社群中的身份,陶溪川的结构和功能强化了这种身份认同。以艺术人类学的角度介入城市艺术区的研究,将会拓展人类学的研究视域,为城市艺术区的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视角,丰富我们对后现代社会的进一步认识。
关键词: 后工业社会;城市艺术区;工业遗产;资源;景观生产
文章编号: 1003-2568(2019)02-0139-08
中图分类号: J0-05 文献标识码: A
作 者: 王永健,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
城市艺术区通常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在城市工业废弃地基础上建成的,一类是在城市郊区或边缘地带艺术家聚集形成的。本文将着眼于第一种类型的城市艺术区。文中所讨论的后工业社会,是相对于“工业社会”而言,旨在强调的是生产部门的变化以及由一个“产品生产”的社会转变为一个“服务性”的社会。景观生产,是从文化学的视野对景观进行设计与市场开发、价值建构,实现景观与生产领域的衔接与合作。近年来,城市艺术区成为艺术人类学研究中的一个新视域,为学界所关注。方李莉及其弟子所做的系列研究,是城市艺术区研究的代表作。
就目前学界对于城市艺术区的研究来说,讨论主要集中于城市艺术区的形成与发展现状、业态布局、历史与文化价值等方面,而对于当前城市艺术区发展进入深水区所面对的功能定位、承载功能、景观生产等问题缺乏深层次的理论探讨。本文以景德镇陶溪川为例,以近三年的田野调查资料和文献资料,对景德镇的后工业社会特征,陶溪川的历史发展脉络,景观生产中如何再利用工业遗产资源、规划与设计理念、业态布局控制等问题展开探讨。
一、景德镇的后工业社会特征与陶溪川的发展脉络
景德镇作为中国的瓷都,制瓷业是支柱产业,制瓷手工艺传承延续了千年而没有争断。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投资陆续建造了一批国营瓷厂,统称为“十大瓷厂”,发展工业机械化制瓷,工业化的生产方式逐渐取代了手工制瓷的生产方式。这些国营瓷厂发展的高峰期是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自此之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全面铺开,脱离了依靠国家统购统销的发展模式,这些国营瓷厂陆续破产,传统的手工制瓷生产开始复兴。方李莉以近百年来景德镇传统陶瓷手工艺的发展为例,论述在中国通往现代化的道路上,传统手工艺遭遇的不同境遇。作者将中国对现代化的追求分为:“清末至民国时期—早期现代化(市场经济);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中期现代化(计划经济);改革开放至今—后期现代化(市场经济)三个阶段。”认为:“在后期现代化中传统与现代不再对立,保护与发展也可以达到一致。我们不需要摧毁我们的传统文化,以换取现代化的实现,相反传统可能会转化成一种构成新的文化或新的经济资源。手工技艺的文化复兴,既是后工业社会的一种特征,同时也是本土性现代化的一种实践。”其对景德镇陶瓷手工艺的复兴和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以及景德镇具备后工业社会的特征的判断与笔者是一致的。
后工业社会的概念由丹尼尔·贝尔1959年在奥地利的一次学术研讨会上首次提出。他总结为五大基本内容:“1.在经济上,由制造业经济转向服务性经济;2.在职业上,专业与科技人员取代企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