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李莉老师微信观点摘录
2015/7/6 4:14:41
方李莉老师微信观点摘录
2015.7.4-2104.1
巴寞曲布嫫是社科院的研究员,她常代表中国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遗保护的会议。今天她谈到了非遗的工作语言问题。她谈到了文物保护要强调本真,但非遗保护绝对不能用本真这个词。因为非遗的活态的,是发展的,很难用本真去圈定它。另外,谁确定其为非遗?如果是文物应该是有专家来确定,但非遗却需要当地社区的人们来确定。非遗既是民族的,更重要的是人类共人的。我觉得她的介绍非常重要,我们国家的学术界在这些方面还是概念很模糊,甚至有很多误读。
今天开的会议的主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与反思”。非遗保护工作在我们国家已开展十几年了,的确值得反思。非遗的概念是传统文化,并不是文物,文化是活水,不是固体。是存在于人们思想中的观念,如何保护?用法律将其固化吗?抽离其动态的生命将其变成标本吗?所以,我认为非遗最重要的是抢救、纪录,发展,传承。只有抢救和记录,才可以将这些活态的,非物质的变成固态的,物质的,将其保存下来,就好像是把基因保存在基因库中,一旦有需要就可以将其复活。重要的是传承与发展,既然是活态的,就不能让其固化,而是让其成为社会肌体的一部分,融化在我们的民族血液里。而不是将其和今天的社会发展分离开来,和社会的未来发展分离开来。非遗不仅是活态的,也必须是未来的。要让它活着走向未来。
今天在大连图书馆做讲座,讲座的题目是:丝绸之路上的陶瓷贸易与文化交流,看题目是将陶瓷贸易,但实际讲的是中国人如何认识世界,如何认识自己的文化。
我今天在大连图书馆讲的是丝绸之路上的陶瓷贸易。正好和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有所关联,我一直在思考,一带一路的提出和当年欧洲的地理大发现的的关系,因为那是一个引起当年欧洲文化经济变革的肇始之举,也是引起人类社会的变革之举。当然这也许很难相比,但我仍然忍不住要比。比它的不似之处和相似之处。不似之处是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已知的,熟悉的世界,没有对陌生世界探险的部分;相同之处是以商贸为中心兼顾其他。中国在历史上曾是一个拥抱世界的大国,岂能发展成一个文明大国,就在于它曾经有过的海纳百川。但请以后却开始关门锁国,近几百年只是在被动的接受外来的冲击,从未主动的出发到世界其他的国家。而一带一路却一反往常,是中国再次重新回到世界舞台,其重大的意义也许我们今天还不清楚,在未来的几十年或上百年再看,也许这是一个改变了世界文化政治经济格局的壮举。我今天的讲座不谈这个,只谈历史,但历史始终让我们思考的却是今天和未来。丝绸之路是从中国出发的,但有关这条路的概念及名字却是由德国人提出来的。陶瓷之路和丝绸之路是重合的,因为这条路贩卖的不仅有中国的丝绸,也有中国的瓷器。但第一个沿着这条路去考察中国陶瓷贸易的,不是中国人而是日本人。中国的学者怎么了?为什么几百年来就没有一点面向世界的胸怀?今天在一带一路的战略中,中国的学者将做如何的回应?我们能像当年跟着地理大发现的商船出发到世界各地去做研究的科学家及学者,到不同的地方和国家去做研究。以研究他国来达到重新认识中国,发展和完善中国文化的目的,让中国人开始有了世界性的眼光,开始看到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世界也是中国的一部分,让重新认识了世界的中国再次崛起,就像当年欧洲的崛起,当然这是我的愿望,能否做到,只能在若干年才能看到,但我认为,无论如何这是一个重大的举措。
中央美院丝绸之路艺术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成立仪式暨学术论坛上有不少重要的学者发言,他们是:孙家正,冯骥才,吴良镛,金维偌,樊锦诗,靳之林,刘大为。我之所以也被邀请来参加这个会议并参与发言及讨论,是因为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两个研究与此有关。一个是我做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