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李莉:安塞的剪纸与农民画
2009/4/7 18:07:52

内容提要 一个地域中的民间美术,往往是这一地域人们一代代积累下来的有意义的符号储备,在传统社区中,人们依从这些符号化的系统表达自己的生活、梦想和情感。所谓民间艺术,正是民间生活的一部分,是深埋在人的生命感与地缘环境中的一种文化表现。在现代化进程中,在传统民间美术面临转型时,如何使其发自文化内部的原创力不过多失去,是摆在研究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 民间美术 象征意义 社会行为 符号系统
一、安塞的土地
安塞的名字很响,我曾买过一套安塞民间美术的画册,里面有安塞剪纸、安塞线描、安塞绘画,作者全是安塞的农村妇女。还有安塞的腰鼓、安塞的民歌也早有耳闻。在我的想象中那是一个民间艺术之乡,那里黄土高原的沟沟峁峁一定是非常奇特壮观,那里的人们一定是特别的纯朴豪爽。这次我执意要到陕北考察,实际上与我心中暗藏的安塞情结有关。
2002年3月26日一大早,我们乘车离开洛川前往安塞,途经延安,就真正进入了黄土高原的腹地,这一带沟壑纵横,川道狭长。安塞虽然地处偏僻,和外来文化艺术交流较少,但在历史上这里却不是一个文化落后地区。相反这里的文化积淀非常丰厚,这里曾经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远在新石器文化时期,这里就大量活动着我们远古的先民们。据资料记载,在1987年的文化普查中,在安塞有文物点330处,古文化遗址有178处。其中,仰韶文化遗址12处,龙山文化遗址160余处。远古文化遗址如此集中,说明当时这一地区的自然条件是适宜先民们生活的。在安塞,有不少商周时期的文化遗址,还有大量的汉墓,十几座北魏、唐宋时期留下来的佛教石窟,说明在唐宋以前这个地方与外来文化交往还是很多,包括佛教都在这一带盛传。后来由于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演变成梁峁地貌,逐渐带来交通上的阻塞,使当地的文化在保持唐宋以前文化的基础上,独自较封闭地发展酝酿,不仅塑造出自己特有的风格,而且还保留下了远古时期和汉以及唐宋时期的许多文化艺术因子。在当地的剪纸中我们可以看到新石器时期的彩陶、岩画,汉代的画像石,唐宋的雕刻、绘画对其所产生的影响。
二、剪纸能手侯雪昭的家
在安塞县文化馆的安排下,我们住进了当地剪纸能手侯雪昭的家,她丈夫陈丕亮是当地有名的腰鼓队长。他们所住的村庄叫安塞县真武东镇马家沟村,村庄离县城很近,他们家门口有条河,一过桥,五分钟就进了县城。
他们家的窑洞很漂亮,是一座石窑洞,所谓的石窑洞就是在土窑洞的基础上里外都垒上了一层平整的石头,整洁、美观、结实。在大大的半圆形的窗户边挂着一串串的红辣椒,悬着一根根金黄色的玉米棒子,还有一颗颗白生生的大蒜头,用白纸裱糊好的窗户木格子里贴着一张张红艳艳的剪纸。
在他们家我找到了想象中的陕北人家的感觉。这种感觉的来源是他们家到处都贴满了剪纸,不仅在窗户上贴了剪纸,在窑帐最正面的墙上还贴着坐帐花———“娃娃坐莲”。因为安塞的床一般都放在窑帐下,所以窑帐上贴的都是与生殖有关的剪纸画。在她家的灶头边还贴有一种叫“财神帘帘”的剪纸,在画面的中间剪的是一个抓髻娃娃,在“抓髻娃娃”四周还有摇钱树、寿字、鹿(代表禄)、和平鸽上一黄蜂(代表平安丰盛)、蛇(代表钱串)等。
在两旁的墙上还贴了不少她自己创作的、表现当地农家生活的剪纸,如“回娘家”、“走西口”、“耕种”、“地头午饭”、“磨面”等。这些剪纸有她自己独立创作的,也有集体创作的,在农村看着一种剪纸好看,大家就互相学,在学的过程当中又不断加进自己的剪法。
我们和侯雪昭拉起了家常。她告诉我们,她外婆剪纸剪得好,每到过年过节时不光是自己家剪,也帮别人剪。妈妈也会剪,在外婆和妈妈的影响下,她住在县城里的两个嫂嫂也会剪纸,嫂子们剪得很细密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