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李莉:草根艺术——陕南民间戏剧考察研究
2009/4/7 18:06:07

作者简介:方李莉,女,博士,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邮编:100029
一、汉中地区的戏剧
从我的本意来说,这次出来只想到陕北考察民间艺术。但和我同行的刘文峰是研究戏曲方面的专家,他想去陕南看看,那里的戏曲特别发达。我们坐火车回到西安,再从西安坐火车到陕南的安康地区。
汉中地区,地形险要,为陕、甘、川交汇之地,古时还与荆楚相连,向有“南蔽巴蜀,北控关中,东达襄邓,西带三开陇”之说。秦岭、巴山是汉中的天然屏障,这里是一片肥沃的盆地,自古以来就有“米粮仓”之称。当年刘邦在这里封为汉王,并在这里养精蓄锐,最后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一举打败项羽而取得天下。正因为这里自古以来非常的富足,因此,戏剧非常发达。
我们先到了毗邻汉中地区的安康市。安康市文化局派人到车站接我们,并把我们送进了预先定好房间的宾馆。这次我们同行,还有一个是陕西剧协的秘书长王治国先生。
我们了解到在汉中地区以前有汉调二黄、汉调观光、端公戏、汉中曲子戏、洋县碗碗腔、八岔戏、秦腔、京剧等八、九个剧种,但现在基本上都不再复存了,只剩下一个汉调桄桄剧团和一个汉调二簧剧团。汉调桄桄剧团设在离安康市几公里的属汉中地区分管的南郑县,我们决定先到那里去看看。文化局派了一辆车送我们。
剧团到了,这是一个非常破旧的只有几排平房的地方,剧团的办公室就在这些平房里。剧团的几位领导早已到了,我们在一起开了一个小型的座谈会。参加会议的有剧团的几个主要负责人,由剧团团长主持会议。团长很年轻,大约三十几岁,个子很高,长得也很精神。后来才知道他是由演员提升起来的,因此,业务很熟悉。
通过座谈会,我们了解到汉调桄桄的起源有好几种说法。有人说起源于元代,也有人说起源于明代。比较可靠的说法是,起源于明成化年间,那是“西秦腔”南传到汉中,先入洋县,扩至南郑等地,并吸取当地方言,配以说唱歌调及其他民间音乐,最初演化为地方声腔,再经过艺人们的创造,不仅唱腔有了鲜明的乡土气息,表演和伴奏亦有独特的风格,于是形成了汉调桄桄。由于是从秦腔演化而来的,所以又称为南路秦腔。
汉调桄桄的鼎盛时期在清末民初,解放后曾得到过地方政府的重视,也有过一时的重振。文化大革命被当成封资修的“残渣余孽”彻底“铲除”。八十年代后,得到恢复,重建了剧场和剧团。
1986年为了保存剧种,培养了四十多名学员,现在这些学员是剧团的骨干力量,但至今这些学员还未成为正式职工,每月工资只有一百九十多元人民币。由于生活没有着落,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也得不到落实,许多学员离开了剧团。现在剧团只剩二十几名学员,加上一些老的演员,构成了目前剧团的演出力量。经过呼吁,演员们的待遇比以前提高了,但一个月也还只有三百多元。所以剧团人心还不稳定,而且这些人员还构不成一个大的戏剧的场面。
剧团除每年国家财政拨款三十余万元人民币外,年收入才几千元人民币,主要是送戏下乡、义务演出。其目的是为了保住剧种,而没有经济收入。由于没有经济收入,剧场也多年失修。南郑县剧团是汉调桄桄剧团唯一的排练场所,也是群众文化活动、聚会的主要场所。但如今舞台横梁断裂,台面板朽烂,舞台电路老化,观众厅严重漏水,1994年经公安消防监督机构通知停止使用。剧团曾多次报请上级,要求重新检修,但由于南郑县财政困难一直无法解决,只是剧场长期闲置,剧团失去了一个唯一的排练、演出场所。目前剧团的服装、灯光、道具都还是五、六十年代遗留下来的,由于设备不到位,所以只能在白天演出,而且演出时,该从简的尽量从简,根本无法保证演出的质量。
剧团由于人手紧张,没有专职的编剧,往往是一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