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李莉:西部民间艺术的当代构成
2009/4/7 18:00:39

内容提要:在全世界范围内,民族传统文化与艺术遗产,正在作为一种人文资源,被用来建构全球一体化语境中的民族政治和民族文化的主体意识;同时也被活用成当地的文化和经济的全新建构方式,这不仅重新塑造了当地文化,同时也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我国西部的开发中,许多传统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乃至传统的民间工艺,都被提取出来成为一种可以作为文化商品出售的民间工艺品、民间美术品,或可以在舞台、旅游景点表演的民间歌舞。实际上,正是借用了民间艺术这一形式,为我们建构了让生活在大都市的人们向往的“异地”文化空间。或者说,是利用以往的文化重新建构了一种新的文化。文章通过田野考察的案例,分析西部文化的这一重构过程,并以艺术人类学的视野观察民间艺术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尤其是一些普通的农民为什么在令天成为了民间艺术家;一些以农业生产为中心的家庭,在今天成为了民间艺术或民间工艺生产的专业户;一些为日常生活服务的传统产业在今天日渐萧条,而其中的某些部分却又在突出强化其传统艺术样式后得以生存下来;为什么一些为民间信仰和民间习俗服务的祭祀仪式和道具,在今天变成了可以表演的歌舞和可以出售的民间美术品等等。文章认为,这些变化是多种“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 西部 民间艺术 传统文化 文化空间
西部曾经是中华文明的最早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也曾经是中国文化政治的中心,而且由于这些地区多元化的地理环境和多元化的自然物产,孕育了各民族不同的文化历史与传统,这些都是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同时,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席卷世界每一个角落的今天,它也成了一种可供开发和利用的人文资源,在这种开发和利用中,许多的传统生活方式、乃至传统的民间工艺,都被提取出来成为一种可以作为文化商品出售的民间工艺品、民间美术品,或可以在舞台、旅游景点表演的民间歌舞。于是,一时间,在西部的农村出现了许多的民间艺术家、民间剪纸能手、民间歌王等等;还出现了许多民间艺术村、文化生态村、民族风情保护村等等。昔日在人们眼中落后的西部,开始成为一个个风情万种的文化大省,神秘的、遥远的、原生态的这些关键词,将西部建构成一个“异地”的“他者”的文化空间。
这一切是如何形成的?又是哪些力量和哪些因素,在为我们建构这些让生活在大都市的人们向往的“异地”空间?笔者在考察中发现,这些空间的构成无一例外都是借用了民间艺术这一形式。在人类初期的文明中,人们用艺术为自己建造了一个巫术的、宗教的、充满象征符号的意义世界。今天,人们仍然在用艺术建构一个可以供人娱乐的、观赏的、游玩的、可以得到经济收益的文化空间,在这里,人们可以从事文化产品和艺术产品的制造。
尽管在人们眼中,西部的经济发展滞后,由于地处偏远,文化封闭,传统保存相对完好。但在今天,已不再会有任何一个还保持着传统的、自然的、从未受过现代侵染的地方。
所有的人和所有的地区都已经开始生活在人工创造的“第二自然”中。在弗里德雷克·詹明信看来,“后工业化社会”根本标志就是“自然”已一去不复返,整个世界已不同以往,成为一个完全人文化了的世界,“文化”成了实实在在的第二自然。所谓自然已经消失,指的是世界上再也不存在没有被人染指过、没有受过“文明”点化的净土了,一切都被纳人了人的视野、人的认识,换句话说,就是这个世界整个被知识化、话语化了①。
以往人们是通过自然来创造文化,而现在的人们则是通过“文化”来“重构文化”。我们发现,西部也是在利用以往的文化重新建构一种新的文化,而这种新的文化是以广泛采用民间艺术的形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