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李莉:西部人文资源与西部民间文化的再生产——艺术人类学视角
2009/4/7 17:41:32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国西部民间文化考察的诸多案例分析,展示出所谓的自然,所谓的原生态文化已经消失,世界上再也不存在没有被现代文明浸染过的净土了,即使在许多学者认为传统文化保存相对完好的中国西部。在这个人文化了的世界里,人们每天要面对的,要较量的不再是自然,而是文化。以往人们是通过自然来创造文化,而现在的人们则是通过“文化”来“重构文化”。中国西部的文化田野所呈现的正是这样的一种重构场景。如果说,人类社会在建构其物质生活基础时,所要加工的原料和所要开发、利用的对象是自然资源的话;在人们通过“文化”来“重构文化”的今天,人们所要利用和开发的对象则是当地的人文资源。而作用于这些人文资源的各种“权利”与“权威”,所体现出来的是一种“力”。在这些各种“力”的交锋中,西部的民间文化在向我们展示出一幅重新组合和重新建构的图景,在这幅图景中民间艺术在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是因为其是地方文化的象征、标志和符号,是民俗风情的魅力所在,而且还因为其是能转化成文化的商品,是现代文化产业可以向市场出售的产品。这是“资本逻辑”渗透到人类文化各个层面的表现。
关键词:西部 人文资源 民间文化 民间艺术 力量
概述
马林若夫斯基在他一本书的开头中写道:“民族学如不是处于一种悲剧的位置上,便是处于一个荒诞的景况中。当我们开始把这门学科的车间安排就绪,当我们去为它锻造合适的工具,当我们开始为约定的任务做好准备工作,其研究的材料就已经以令人无望的速度迅捷地融化了。恰是现在,当科学的田野民族学方法和目标初具形态,当人们在受过全面田野工作的训练之后开始到野蛮社会中去研究他们的居民,这些东西就从我们的眼皮子底下消失了。”
他的这段话,正是我们现在到中国西部考察时所体会到的。当我们课题组 向国家申请到了一笔经费到中国不同民族最集中,文化最具多样性的西部地区做田野考察时,我们所看到的就是马林若夫斯基所描述的这种情景。许多民间的传统文化都在我们的眼皮底下,不断的消失和变化。
但尽管如此,田野考察仍然重要,因为“历史为我们呈现出了一套新的文化、实践和政治结构,人类学家应该借此机会使自己的学科焕发生机。”“文化在我们探寻如何去理解它时随之消失,接着又会以我们从未想象过的方式重现出来。”萨林斯的这一段话,也是我们在考察中所看到和所体会到的。我们的本意是要考察西部的传统民间文化,但我们所看到的却是一种新的,被重新建构着的民间文化的再生产过程。
对于人类社会不同阶段的文化表现形式,贝尔认为,在农业文明中,由于生产力的低下,人类对自然的依赖相对紧密,所以,此时人类的主要任务是与自然的接触和较量;在工业文明中,随着人类加工制作技术的发展,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更加高端化,于是此时人类的主要任务是对制作加工后的人工制品的较量;而后工业社会则是一种“人际活动”。这种人际活动以笔者的理解,应该是一种在人工创造的“第二自然”中的文化活动。弗雷德·詹明信认为“后工业化社会”的根本标志就是“自然”已一去不复返的消失,整个世界已不同以往,成为一个完全人文化了的世界,“文化”成了实实在在的第二自然。一切都被纳入了人的视野、人的认识,换句话说,就是这个世界整个的被知识化、话语化了。
在这个人文化了的世界里,人们每天要面对的,要较量的不再是自然,而是文化。以往人们是通过自然来创造文化,而现在的人们则是通过“文化”来“重构文化&rdquo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