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李莉:新文化运动的崛起——人类文化遗产的保护
2009/4/7 14:09:00
2004年2月24日的参考消息,头版头条登出一篇以醒目的黑体字写着——“五角大楼机密报告警告——气候变化可能导致全球性灾难”的文章.。文章的要点是:·未来人们将为生存而战,而不是为了宗教、意识形态或民族荣誉。·到了2007年,惊涛骇浪将坚无不催,使得荷兰大部分城市没法居住,像海牙这样的城市将被夷为废墟。·在2010年至2020年之间,欧洲的气温将下降,从而使其受到最沉重的打击,英国的气候将像西伯利亚一样变得寒冷干燥。·水资源附近将成为主要的战场,尼罗河、多瑙河和亚马孙河流域都将成为一触即发的火药桶。·在今后20年这个星球支撑人口的能力将明显下降……。
以上的报道,的确骇人听闻,文章中所描述的地球在未来20年所面临的灾难,关系到地球上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乃至每一个人的生死存亡。但这则消息与我们在这里要讨论的问题有什么相干,有什么联系?有关地球的生态问题为什么要放到这里来讨论?
笔者认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任何国家重大政策的制定,任何学术重大问题的讨论,都不能忽视全球性的经济背景和文化背景,同时还不能忽略我们人类目前正在面临的地球生态恶化的问题。近年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来要保护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像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一样保护人类文化的多样性的口号,应该也是基于在这样一个世界性的生态困境下提出的。
笔者一直认为人类目前不仅面临一个自然生态在遭到破坏,自然资源在减少的问题,同样还在面临一个文化生态在遭到破坏,文化资源在减少的问题。也许有人认为这是两个不同领域的两种不同的问题。但笔者认为,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面,它们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因为自然生态的被破坏是人的行为所造成的,而指导人的行为的是人的文化。工业文明发展,仅仅只有200多年的时间,虽然其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上取得了巨大的成果,给人类创造了物质极度丰富,生活度便利的生存模式。但同样就像文章开头所转引的消息,人类正在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灾难,这场灾难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有效的阻止,我们人类就要在这短短的几十年里走向毁灭。
面对这样一个巨大的困境,我们不得不停下来反思近200年来我们人类的文化行为。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名称似乎是前不久才开始被大家经常使用,但这一行为,实际上是从十五世纪欧洲的地理大发现就开始一步步走向今天的。那时候的南非、南美洲、北美洲、大洋洲均处在原始的渔猎采集的生存状态。这些地方的生态环境保持良好,这里有大量的原始森林、湖泊与河流。但这时候的西欧开始了他们发达的航海事业。最初只是航海到各陌生的地方进行商贸和探险活动,在这一活动中他们发现了美洲新大陆,还来到了大洋洲的各个岛屿,同时,又从海路登上了以前被撒哈拉大沙漠所隔绝的南非、西非各地。在他们开始逐步认识我们所生存的地球的地理环境的同时,也开始了他们的海外扩张运动。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我们的地球,我们就会发现,昔日的美洲大陆由于欧洲移民的到来,在北美已建立起了美国和加拿大两个发达的移民国家,在这里很少有当地的土著民族存在。而中美洲的墨西哥、秘鲁等,南美的巴西、阿根廷等这些原来是印第安人生存的地方,现在也大多是外来的移民,当地的土著只占很少的一部分,而官方语言不是英语就是西班牙语、葡萄牙或法语等欧洲的语言。大洋洲,即澳大利亚和其周围的群岛国家也一样,欧洲和外来的各种移民占了大多数,官方语言也是英语或西班牙、荷兰、法国等当年向海外扩展的西欧国家的语言。南非更是如此,当地的新一代年轻人早已不会了自己民族的语言,说得基本是英语。因为这些地方都是昔日的殖民地国家。不仅如此,在美洲大陆和大洋洲群岛,由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