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李莉:2010中国艺术人类学开幕式上追思费孝通先生的发言
2010/12/9 11:16:59
中国古人有一句话窖“饮水思源”。今年十一月二日是费孝通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的纪念日,在这样的日子里,我们非常的怀念费孝通先生。我们这个学会和费孝通先生有很深的渊源,如果当时没有费孝通那么的智慧和远见就不会有我们这个学会,没有他的支持也不会有这个学会。
记得当年我在北京大学做博士后的时候,那时候中国艺术人类学还是处于一个萌芽状态。当时我真的很困惑,因为我觉得自己当时的艺术的研究已经走到了一个封闭的状态,突破其实很难,所以我想找一条能够突破传统的从书本到书本,在象牙塔研究艺术的一条更开放的道路,于是就想到了将艺术研究和从人类学和社会学相结合也许是也会是一种新的方向。所以报考了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的博士后。到那里第一次接触到费孝通先生,当时我对自己的跨专业的学习不是很自信,不清楚跨两个学科以后会不会被边缘化?但是我没有想到我的研究会得到费孝通先生的支持。
大家都知道他费孝通先生一身志在富民,他出生于二十世纪初,在他的青年和中年,中国一直是处在一个贫困的状态中。所以他一身志在富民,志在改变中国人的物质生活状态。我记得去年我在美国的时候,我一个美国朋友告诉我,在他小的时候,只要是谁浪费粮食,妈妈就会说:你还浪费粮食,你看看多少中国人在那里挨饿。所以,早年费孝通先生首先想到的如何让中国人吃饱,让中国人不再挨饿。但是到了晚年,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的经济开始起飞,中国人开始富裕了,但是富裕了以后的中国人应该干什么?那么中国的经济发展起来之后,应该干什么。这是晚年费孝通先生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在一次谈话中,他说,中国与欧洲比较起来少了一段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最大的意义在于理性的认识人自身,提升整个的人的精神状态和对社会的认识水平。因此,中国的未来要走上真正的可持续的发展,要成为世界真正以以上的大国和强国,必然要有一个文化和艺术的大复兴和繁荣,如果没有文化和艺术的大复兴和大繁荣,仅仅是经济的发展是不够的。
另外,他还看到,中国人富了之后应该从追求物质生活的发展发展到追求精神的发展。那么最好的精神生活是什么呢?是艺术话的生活。他说,艺术化的生活,在中国其实是有传统的,中国古代孔子讲的是“六艺”而不是“六技”,是艺术的“艺”,不是技术的“技”。而且中国古代的文人,虽然讲究的是“学而优则仕”,书从政,忧天下之忧,为民造福。但是,但同时在业余时间,他们不仅是读书,还琴棋书画都会,这样的人接近于一个完整的人,这样的生活接近于一种艺术化的生活。所以,他认为,个人素质的提升是非常重要的,包括艺术教育的提升。
另外,在国家西部大开发中,他一方面看到了西部的贫穷,也看到了西部的富有。他说:以前他只看到了西部的贫穷没看到西部的富裕,这个富裕是什么呢?西部有那么多不同民族的民族民间文化,民族民间艺术,这都是活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当然,当时还不叫非物质文化遗产,叫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艺术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宝贵的人文资源,是未来文化发展的基础,也是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但如何认识到这一点,需要我们要去研究它,这样的研究要有一定的眼光,一定的研究方法。这就需要艺术人类学这个平台,这是一个人类学、民俗学、考古学、艺术学,包括艺术的多个分支的多学科多专业相互促进的平台。但是当时我们没有这样的平台,费先生说必须要建一个这样的平台,建了这样的平台就可以请很多不同学科的人来交流,来研究中国民族民间的许多活态的传统文化及艺术,然后通过这样的研究角度来理解中国文化,了解中国历史,并对中国的未来发展起促进作用。所以在费孝通先生亲自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