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立璠:应重视保护妈祖文化的生态环境
2011/5/19 22:37:56

2006年5月,妈祖祭典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妈祖信俗”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获得成功,成为中国首个成为世界级文化遗产的信俗类非遗项目。妈祖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经过千年的文化积淀,成为一项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妈祖由人到神的转变
当我们谈到妈祖文化时,必然要探讨妈祖文化的性质。妈祖文化的性质是信仰,而它也是妈祖文化的灵魂。妈祖文化的形成是民众信仰意识的产物,没有信仰就不可能产生妈祖文化,妈祖文化也不可能如此丰富。
考察妈祖文化发展的历史,我们会发现妈祖信仰来自民间。首先是传说,然后是传说的历史化和神化,最后形成普遍的妈祖信仰,形成妈祖文化。
目前,海内外学者一致认为,妈祖不是杜撰的偶像,而是从民众中走出来的真实人物,但她被神圣化了,成为天后圣母。据民间传说和方志记载,海神妈祖,名林默,生于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农历三月廿三,卒于宋雍熙四年(公元987年)农历九月初九,是生活在福建莆田湄洲岛上的一位民间女子。宋人黄岩孙撰《仙溪志》载:“当地有所谓仙妃庙三座,其一顺济,其一昭惠,其一慈感,皆巫也。顺济谓州林氏女,能知人祸福,即妃也。”《宋绍熙蒲阳县志》亦称妃为“里中巫”。由上述记载,又可知妈祖本来是莆田县的一个女巫,“能言人休咎”“能言人祸福”,死后被庙祀。可见妈祖的神迹最初充满了巫术信仰的特色。这种由巫变神的传说,将巫视为神灵,设庙祭祀的现象在中国是很普遍的。巫术是人类文化的源头之一,也是民间造神运动的孵化器。林默娘的“里中巫”身份,是妈祖信仰的原始形态。当妈祖从巫的信仰中脱胎出来时,她必须要变换一种身份,升华为神。许多文献记载,妈祖最初不过是一位懂得巫术的普通民女,死后也只是作为莆田地区的地方神加以奉祀,影响范围极为狭小。但是正如民俗的传播规律告诉我们的,作为妈祖信仰风俗的发动者,既然被崇拜的对象已经产生,就会坚信不移,同时他们还会在无形中为妈祖增光添彩,增强她的影响力,将自己创造的神灵事迹远播出去,于是产生了一系列妈祖显灵的事迹。这些事迹引起周围地区人们的关注,于是有更多的信徒参与进来,妈祖信仰便像滚雪球似的传播开来。
另外,中国的水神信仰由来已久。因为受阴阳学说的影响,古代中国人认为水神属阴,应属女性,而妈祖恰巧又是女性中的人杰和航海者最敬仰的一位海神,因此备受人们的关注。海事活动离不开水,特别是明代以后,海上丝绸之路大开,在航海活动中由于信仰心理的驱动,认为妈祖屡屡显灵。神迹传说是一种口碑,它会不胫而走,四处传播,这不仅增加了民众的信仰信心,同时由于当地士宦的提议和倡导,朝廷也频频给予妈祖赐封,妈祖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高。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妈祖被赐封“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妃圣母”,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又被赐封为“护国庇民妙应昭应普济天后”,“圣母”和“天后”从此便成了妈祖的圣称。
由此可以看到,民众的造神心理必须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由民间信仰到官方助势,形成妈祖文化这一精神宝库。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官方的封赐对妈祖文化的形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使妈祖信仰不仅成为海事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获得了合法的地位。
妈祖文化与旅游开发
确定信仰是妈祖文化的灵魂是十分必要的,特别是当妈祖文化和旅游结合、互动时,强调妈祖文化的信仰性质显得尤为重要,一定要做好一系列的保护规划。
首先,要弘扬妈祖文化的世界意义。妈祖文化的保护,就是要保护其祭祀仪式、民间习俗和故事传说。妈祖祭祀仪式表现的是民间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