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文化生态论
2011/5/8 11:52:44
 
【内容摘要】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单一项目的保护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自然-经济-社会”三位一体的文化生态环境的整体性保护,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新阶段的重要趋势。笔者从理清文化生态学基本内涵,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文化生态保护的诉求以及我国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问题。
【关键词】文化生态学;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生态保护区
一、文化生态学及其方法论意义
1、生态学的人文拓展
“生态”(ecology)一词源于希腊文OIKOS,原意为居住。“生态学”(Ecology)作为一个学科名词,是德国博物学家海克尔(Erst Haeckel)于1866年在其所著《普通生物形态学》(General Morphologie der Organismen)一书中首先提出来的。他认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在其生活过程中与环境的关系,尤指动物有机体与其他动植物之间的互惠或敌对关系。1869年,海克尔对“生态学”这一术语进行了定义,即研究生物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生态学”概念提出的意义,在于“它将环境因素纳入到生物学的研究,将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结合起来,研究生物及其环境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生物及其生存环境之间建立了一种整体的生态关系”[1]。“生态学”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的比较完整和独立的学科,是在1935年,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勒(A.G.Tansley)提出“生态系统”(Ecosystem)概念之后。他说:“我们对生物体的基本看法是,必须根本上认识到,有机体不能与它们的环境分开,而与它们的环境形成一个自然系统。”[2]这就是生态系统,它是自然界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或生物有机体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彼此进行物质、能力、信息的交换,构成动态平衡的整体。生态系统的各个部分是处在相互作用的平衡状态中的因素,整个系统依靠各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而得以维持。可以看出,生态系统是“生态学”的核心概念,在之后的生态学研究中,它不仅构成生物及其环境的系统理论,而且是成为系统整体的研究方法或方法论。
从20世纪中期以来,生态学步入现代发展期。在这一阶段,生态学不断地吸收相关学科,如物理、数学、化学、工程等的研究成果,借助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新学科的方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并朝着综合化、交叉化方向发展,其研究对象亦从自然生态向人工生态转变。这一阶段生态学发展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整体观的发展,二是研究对象的多层次性更加明显,三是生态学研究的国际性,四是生态学在理论、应用和研究方法各个方面获得了全面的发展。
现代生态学最突出的特点,是自然生态学向人文领域的拓展。这一过程与20世纪中叶以来,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与反思和西方发达国家日益兴起的环保运动有着密切的关联。美国女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R.Carson,1907—1964)用了四年的时间调查和审阅了美国官方和民间关于使用化学杀虫剂对自然造成危害情况的报告,并于1962年出版了科普名著《寂静的春天》。书中,她通过对污染物在自然界中迁移、转化的形象描写,阐明了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特别是与大气、海洋、河流、土壤、动植物之间的关系,向人们揭示了污染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提出了现代生态学研究中生态环境的污染问题。卡逊的著作从根本上思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改变了人们对自然与环境的态度,唤起了人们的环保观念和生存意识,开创了人类生存与环境的新时代。由此,保护生态环境、反对生态破坏的群众性运动和政府决策逐步兴起,并与西方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背景日渐关联。1972年6月5日至16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首次召开的“联合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