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放]文化遗产视野下的民间信仰
2010/6/13 23:57:44

内容摘要:民间信仰是民众的一种知识形态,它在精英统治下的中国历史社会长期受到抑制,对民间信仰的摧残造成中国社会精神资源的匮乏。在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的今天,民间信仰自然应该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范围,但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标准,对纳入非遗的民间信仰内容应该有所选择,本文认为民间信仰的传统性、伦理性与濒危性是应该考虑的文化标准。对于当代社会民间信仰的重建在总体上要给予积极扶持的态度,以实现建设共有精神家园的和谐社会目标。
关键词:民间信仰 非物质文化遗产 精神家园
作者: 萧放,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一、 民间信仰内涵
人都是有信仰的,就看他自觉不自觉,或者他信仰什么。关于信仰的定义很多,我觉得当代著名哲学家贺麟先生概括得十分准确:“信仰是一种知识形态”。[1]信仰与感情、意志、科学一样是人们对人生天地自然与超现实世界的一种知识性把握,信仰与迷信有着根本区别:信仰是理性的,迷信是盲目的;信仰是平和的,迷信是偏激的;信仰是公享的,迷信是私狭的。民间信仰是民众对待自然社会的一种精神态度,“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民众中自发产生的一套神灵崇拜观念、行为习惯和相应的仪式制度”。[2]民间信仰对象广泛,大体可分为祖先信仰、神祗信仰与鬼灵信仰等类别。民间信仰的行为方式主要是祭祀与叩拜。民间信仰满足了人们对世界的认知与情感需要。所有的民间信仰从根源上看都是要维护人的生命的正常过程,如祈福与消灾避祸,虽然具体的表述方式可能千差万别。在当代社会,由于近代以来的历史原因,民间信仰较为隐晦,但它仍隐性地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在个人或社会遭遇重大事件或危机时,它就自动显现出来。如非典时期的各种传言就是典型一例。
二、 民间信仰在中国历史社会中的境遇
民间信仰长期传承于民间社会,它虽然也不断地成为上层社会精神信仰的来源,同时也常常接受来自社会上层与域外的信仰影响,但总体上看民间信仰因为其原生性与民众生活的密合性,以及存在状态的弥散性,它始终与上层的精神信仰有着显著差异,上层人士将精英认可并适合统治需要的信仰列入国家祭祀典礼中,岁时奉祀。而广泛存在于地方民间的信仰,在他们看来都没有存在的正当性,要么是“子不语”,不理睬这些民间信仰,要么就斥之为“淫祀”进行粗暴地干涉,甚至禁毁。当然也不排除在适当的时候予以利用,比如发生大旱灾,要争取民心,他们也作一些求雨的仪式,但这些人很清楚:“君子以为文,百姓以为神”。[3]自孔子开创的儒家传统在中国历史社会长期发生效用。
汉代是民间信仰发达时期,同时也是上层文化人极力批评辨正的时期。从应劭《风俗通义》的写作动机就可明显体现:“言通于流俗之过谬,而事该之于义理也。”[4]他认为民间习俗好坏不一,需要圣人“均齐之”。他将信仰分成“祀典”与“怪神”两部分,对民间自发产生的各种神灵信仰进行解析批判。王充是东汉著名思想家,他在《论衡》中对汉代以前的种种民间信仰进行全面批判。从历史情况看,愈是儒家信仰坚定的人,对待民间信仰的态度愈不宽容,他们以“辨风正俗”、“移风易俗”的旗号,整顿、改易、乃至摧毁不符合当时国家意识形态的民间信仰。对民间信仰进行强烈行政干涉的时间往往在王朝始建时期,很明显就是为了贯彻统治者所倡导精神信仰。但奇怪的是这些民间信仰无论如何批判,如何抑制禁毁,它们却一直在民间社会传承。
民间的信仰传统很难改变,如江南著名神灵蒋子文地位的浮沉就是典型事例。据《搜神记》记载,蒋子文本来是东汉时期的一个小县尉,为人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