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仪三: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要遵守世界共同原则
2010/6/7 9:06:47
【坛主小传】阮仪三,1934年11月出生于苏州。现任建设部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曾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遗产保护杰出成就奖,被誉为“都市文脉的守护者 ”、“历史文化名城的‘卫士’”、“古城的守望者”。
【核心提示】一个城市失去了个性就失去了魅力,城市的个性并非是由钢筋混凝土构建的,而是由历史、文化合成的。然而,纵观当今祖国大地,城市中泛滥的浅薄、粗俗、烦躁和功利,使得众多的城市失去了记忆。每一幢年代久远的建筑,都是一件记忆历史的遗存,它们见证了尘世沧桑,历史和民族的沉淀使之产生引力,发散魅力。
历史古城,国家和民族的骄傲
现代城市一步步地吞噬着历史城市的传统风貌,一些极富地方特色的街巷、宅院、居住群落,渐渐地被“呆板方盒式”的建筑、兵营式的“居住小区”所替代,到处林立的高楼广场,千篇一律的花坛、草坪取代了原来充满生活气息的历史街区和地段。一个城市失去了个性就失去了魅力,城市的个性并非是由钢筋混凝土构建的,而是由历史、文化合成的。然而,纵观当今祖国大地,城市中泛滥的浅薄、粗俗、烦躁和功利,使得众多的城市失去了记忆。
著名城市规划师沙里宁说:“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知道你的人民在追求什么”。每一幢年代久远的建筑,都是一件记忆历史的遗存,它们见证了尘世沧桑,历史和民族的沉淀使之产生引力,发散魅力。然而越来越多的旧街老巷,还有散发着传统气息的老房子,随着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城市改造而迅速灰飞匿迹,在高楼林立、日趋格式化的都市里,它们消失的身影让人们心生怀念。
城市的发展是无可非议的,地球在转动,社会要进步,我们决不是要回到旧时代,然而我们失误的是“不分青红皂白全部拆除”,现在人们所谓的旧城改造就是拆掉旧房建新房,由于对那些珍贵的遗存,对历史城市、历史街区的价值缺乏认识,人们普遍缺乏必要的知识,缺乏必要的历史文化修养,于是在“大发展”的浪潮下,我们过去的那些遗存、那些历史的印记陡然消失了,而这种消失却永不再生。在后来的书店里出现了不少的老照片画册,用老照片来定格那一张张城市的老面孔,立此存照以慰后人,然而消逝的城市记忆无法复原,毫无生命的老照片只能让人们更加伤感。
冯骥才先生在《当代知识分子文化良心录》里写道:“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巨变之后,从俄罗斯到东欧诸国都进入了经济开放和开发的时代,但是他们并没有急于改天换地,没有推倒老屋和铲去古街,没有吵着喊着‘让城市亮起来’;相反,他们精心对待这些年久失修、几乎被忘却的历史遗存,一点点把它们从岁月的尘埃里整理出来。联想到前两年在柏林,我参观过一个专事修复原东德地区历史街区的组织,名叫‘小心翼翼地修改城市’,单是这名字就包含着一种对历史文化遗产的无上的虔敬。于是,从圣彼得堡到柏林、华沙、布拉格和卡洛维发利,都重新焕发了历史文化的光彩,并成为当今世界与巴黎、伦敦、威尼斯一样重要的文化名城……在从布拉格回到维也纳的路上,我暗自神伤,彷徨不已,因为我想到了我们的城市,我们的古城正在迅速地变为新城!”
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欧洲的城市在战争中遭到严重的破坏,战后对于一些历史城镇是重建旧城,还是清除掉废墟造一座新城,两种不同的做法,引起了人们的思考与争论。其中波兰华沙的古城重建,在欧洲发生了重要的影响。
关于华沙的重建,还要从战前说起。当时希特勒准备发动侵略战争时,发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