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武生张幼麟:我主张“快乐武戏”
2010/3/26 20:32:19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京剧界“武生头牌”(王欣鹏/摄)
天津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京剧大家,其中就包括一代武戏大师张世麟。张幼麟,是张世麟的独子,他不仅享有京剧界“武生头牌”的美誉,更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担负着弘扬国粹的责任。
半路出家的武戏演员
学戏讲究“童子功”。父亲是著名的武生演员,妈妈是著名的青衣,出生于梨园家庭的张幼麟却是半路出家,从16岁才正式练功。问起其中原因,张幼麟说:“我爸妈都是干这行的,他们知道学戏很苦。我又是‘张家门'的独子,所以小时候就没让学。”然而,兴趣的种子是种下了,终于在16岁的时候,张幼麟站到了父亲面前:“爸爸,我想学戏!”从此,展开了他的戏曲人生。
或许是因为基因遗传,张幼麟有极好的戏曲天赋和悟性。“我从小就是那种特别淘、特别皮、体质特别好,因为喜欢,所以练功也特别刻苦,一天练六七个小时也不知道累。而且,我父亲的教学很有方法,在他指导下,我学得很快。别看我16岁才开始练功,但几年就赶上别人了。”学戏时,张幼麟记忆最深的是父亲的严厉。“学戏,我是被父亲打大的。过去演员很保守,我父亲教别人可能还有保留,但教我就完全是恨铁不成钢。很多人都看到过,他打我特别狠。我不怕打,但我怕他挖苦我,当着所有人的面来讥笑我、损我。那时年少气盛,甚至一度想过上吊,真的,我就拿着腰缨子,看着房梁,想着大丈夫可杀不可辱……呵呵,现在想起来,与父亲的那些回忆都是享受,再也遇不见我父亲那样的严师了。”
“戏曲演员首先要跑好龙套。若一上来就当主演,对艺术没好处。”因为父亲的话,张幼麟在跑了四五年的龙套之后,才真正站到舞台中间。“我是什么小活儿都干过,《玉堂春》的大门子,《月来殿》的小花脸……没有我干不来的活儿。现在看来,这些经历对演员来说是非常有好处的,这些经验是在课堂上学不到的。我后来当主演,甚至编的好多东西,都离不开当时打下的这些基础。”
为戏浑身伤痕累累
学戏很苦。小时候还没有学戏的时候,张幼麟就看到过师哥们练功时的“吱哇乱叫”。后来学了戏,为了这个舞台,他付出了很多,浑身伤痕累累,脸上、腿上、脚上都是伤。张幼麟说,最苦的一次是演父亲传下来的“马超戏”,在“城楼三摔”中表现马超眼睁睁看着妻儿被敌人杀死时又气又急又恨又心疼的感情,为了展现父亲创造的540度转体动作,他付出了超乎寻常的代价。
“演马超戏是我父亲最拿手的。传到我这儿,我头出戏演的就是《战冀州》。这出戏获过大奖,但也是这出戏,差点儿让我离开了舞台。我这个戏最著名的是‘城楼三摔'。1988年,我在一次演出中没有走好,从台上摔下来,一边脸粉碎性骨折。由于耽误了手术时间,等到10月中旬做完手术,离当时的全国京剧新剧目汇演只有一个月的时间。我的《金翅大鹏》是当时京剧院选送的唯一一台戏。我跟他们说:‘我一定要唱,而且一定要拿大奖。'手术后脸上全都肿了,眼睛看东西都还很模糊。我天天拿着东西在屋子里扔、接,练眼力;练勒头,手术刀口勒上后十分难受。一个月零两天后,我参加了全国汇演,拿了金奖。”张幼麟的这段经历在很多人看来是一个奇迹。问起他当时的想法,张幼麟回答:“我当时就想,如果脱离了舞台,那我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
一句老话,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一般的演员因为一出戏在台上吃了亏,以后就不会再唱了,因为心里有阴影。但张幼麟之后仍登台演出《战冀州》,仍旧有“城楼三摔”的绝技,“人家就是看这个技巧来的,不能说不演。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