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利:苏尼特马烙印图案的文化意蕴
2011/4/26 22:37:35

苏尼特马烙印图案的文化意蕴
王利利
(内蒙古农业大学材料科学与艺术设计学院,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8)
摘 要:苏尼特蒙古族的马烙印文化,是古代北方游牧民族马烙印文化的代表。马烙印图案分为动物、植物、天体、生活、几何、文字、宗教等七大类别,蕴涵了草原民族丰富的民俗思想和美学观念。马烙印与游牧社会的马业管理、牧业生产、游牧生活、文化艺术、宗教信仰等方面具有密切的关联,在古代草原畜牧业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苏尼特蒙古族 ; 马烙印;图案 ; 民俗文化
分类号: K892.2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9838(2011)01-0028-06
马烙印蒙古语作“塔穆嘠”,是古代蒙古族牧业生产中辨识管理马群的重要手段之一。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牧放五畜已有数千年历史,“烙印分群也有一千五百余年历史,”①延至蒙古族成为北方草原的主体民族,牧业发展迅速,牧马业更为昌盛,马烙印作为管理马群的重要措施也在不断进步,演进成为一种马政制度,一种民族风俗,一种民族文化现象。
苏尼特是历史悠久的蒙古族部落之一,清代驻牧于今阴山之北的苏尼特草原。在多年的迁转游牧过程中,大量吸纳各民族文化,生产生活方式受到很大影响,牧马业高度发展,打马烙印的制度也随之兴盛发达,形成了一套完备的印记风俗礼仪,是历史上蒙古族牧马业繁荣发展的一个缩影,堪称当今国内蔚为大观的草原印记文化。
苏尼特马烙印凝聚了苏尼特蒙古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形成了极其丰富的、鲜活的、具有文化意义的符号,是最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之一。本文对此略作述论,以求教于诸位师长。
一、 苏尼特马烙印风俗礼仪
苏尼特蒙古族在多年的生产实践中总结了管理马群的方法,给马做烙印记号,以区分氏族之间、牧民之间、邻里之间的马群,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误会,并且减少了草原盗马现象的发生。由此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马烙印制作、保存、施用、承传等风尚和禁忌,对促进牧马技能的延续承传,促进牧马业平稳有序的繁荣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马烙印制作风俗
马烙印是使自己的马群区别于周围牧民马群的标记。苏尼特蒙古族制作马烙印是牧民家的一件大事,有着很隆重的仪式,一般选择在春天里吉祥的日子进行。其时要邀请周围亲朋好友前来贺喜,并邀请一位本部族中心地善良、办事公道、德高望重的长者作为仪式主持人。主持人必须戴帽子,参加仪式的人也必须戴帽以示对制印仪式的一种礼敬。苏尼特蒙古族制造马烙印时,必须请本民族的工匠做印模,此前男主人需要观察邻居家马印记的符号,以防相互雷同,使之打制成各种图案,如太阳、月亮、叶子、如意、数字、文字印等,并具有不同的文化蕴意。在燃火锻铁打制烙印的过程中,主持人要不间断地歌唱赞词,制印主人要随声附和,虔诚膜拜,寄托游牧民族衷心的祝福与希冀,体现了草原游牧社会的祈福风俗和崇拜观念。
2.马烙印施印风俗
苏尼特蒙古族给马打烙印时要举行仪式,是游牧人家的一项重要生产集会活动,也是件极为庄严的事情。打马烙印一般会选择每年春季清明节前后进行。其时必须邀请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前来指导和监督打烙印仪式。打烙印前要焚香熏印,将烙印的头上涂抹黄油,印柄系上哈达,由男主人双手将烙印捧出蒙古包外,走近火撑子旁,将烙印顺时针转三下放入火中烧红以表示清洁,并同时念诵吉祥语,虔诚质朴之心足可感天动地。打烙印从套马开始,逐一捉住进行烙印,场面紧张热烈,体现了草原牧马人的勇敢机智和高超骑术。要给两岁幼马打烙印,或给分群独立的马匹打烙印,要把烧红的铁烙印烙在马匹左后腿上方,印纹向上,齐整便于识别。在打烙印的过程中,要不间断地诵颂吉祥祝语,其内容丰富,语言诚挚,极具草原文化风韵。
3.马烙印存放风俗
苏尼特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