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实践•跨界对话•立体研讨 ——“文化传承发展与活化利用学术论坛”总结报告
2025/4/10 20:49:32

(本文系方李莉教授的总结报告录音整理)
此次周口的学术之旅令我感触颇深。为期四天的论坛通过多维度的学术活动,构建起艺术人类学理论与实践交融的学术场域。
在论坛开幕式上,我们共同见证了周口师范学院艺术人类学研究中心和实验基地的成立,这一学术机构的确立标志着艺术人类学学科建设在中原大地的深化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深度的田野考察构成了本次论坛的重要特色。我们一同参与了老君台、太清宫、关帝庙等文化场域的实地调研,恰逢老子诞辰万人朝圣的仪式现场,这场“邂逅”也为我们理解道家文化基因提供了鲜活样本。更值得称道的是创新性的“微田野”实践——通过学者与非遗传承人、戏曲演员的直接对谈,构建起学者与艺术家双向互动的认知空间,特别是周口师范学院创编的新元杂剧《新·桑园会》,创新演绎了传统戏曲的现代转化,为非遗活化提供了重要启示。可以说,这种将学术研讨与在地实践相结合的“周口模式”,无疑为艺术人类学学术活动提供了值得借鉴的创新范式。

先期的田野考察和深度体验为本次论坛的高质量学术探讨埋下了基础,各位专家学者都慷慨分享了精彩的理论观点和扎实的田野成果。
我作为第一个主旨发言人,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化”的元问题:“非遗”是一个学科吗?如果是,那么是一个什么样地学科?如何帮助“非遗”学科化?“非遗”作为一个学科的价值是什么?我认为,“非遗”这个词太轻,需要学术上的进一步讨论,以及在学科定位、课程体系、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全方位思考。其核心关切在于:如何构建既具学术深度又能回应现实需求的“非遗”学科体系,这一命题也得到了徐新建教授“宣言性、问题性、批评性”的高度评价。

王廷信教授的发言聚焦了非遗视域下的社火文化。他指出:当被非遗化的社火作为非遗重新亮相时,透过非遗可以看到多重结构的底层合理性。社火仪式中的咒语系统与祈福话语满足了民众集体欢腾的心理诉求,于个体层面通过自主参与彰显自我的主体价值;于社会层面,借助“结构”与“反结构”的仪式张力营造出平等的价值场域。这种文化实践既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建设形成呼应,暗合了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内在统一性。针对该研究中的理论表述,徐新建教授在评议中提出:当前学界惯用的以“狂欢化”概念解释“社火”的现象存在西方学术话语的阐释局限,倡议采用诸如“闹热闹”等植根本土的理论术语,以期更精准地传递中国民间文化的在地质感。

王建民教授从认识论与方法论重构的维度,系统探讨了非遗传承人的文化主体性问题,指出人类学视角下的文化保护应实现两个转型:从物质载体到观念体系的转型,从博物馆静态保存到社区活态传承的转型。正如王建民教授所言,我们必须指出并批判西方“文化遗产”理论体系的物本主义局限,因为他们忽视了文化多样性的主体精神,割裂了文化遗产与社区生活的共生关系。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二元划分是武断的,文化遗产本质上应该是以人为核心、日常生活为场域的文化实践统一体,传承人的传承实践是文化共同观念和情感的体现,是知识体系的凝聚,非物质性强调的实际是主体性。这种以传承人意愿为本、以文化生态的维系为重的理论视角,为当代非遗保护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启示。

杨民康教授在《区域国别艺术研究视域下艺术非遗创造性转化和和创新性发展》中,立足区域国别艺术研究,聚焦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转化命题。其研究以文化地理空间的横向关联与纵向维度中传统与现代的差异分层为背景,核心指向艺术非遗在现代化进程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