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范丹姆、李修建:审美人类学:经验主义、语境主义与跨文化比较
2013/3/21 15:29:08

审美人类学:经验主义、语境主义与跨文化比较
——审美人类学访谈
[荷兰]范丹姆 李修建[1]
[访谈者按] 范丹姆(Wilfried Van Damme),荷兰莱顿大学艺术史系教授,同时兼任比利时根特大学教授,以研究审美人类学知名,世界艺术亦为其研究领域。自2011年以来,他连续参与了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的两届学术研讨会,我与他多有交流。在《民族艺术》主编廖明君先生的提议下,范丹姆欣然接受了我的访谈要求,并对我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回答,比较系统地介绍了他的学术历程与学术观点。我们的访谈以书面形式进行,我将其译成了中文。
李修建:请简单谈一下您的学习生涯和工作经历,您现在的研究领域和读书期间的专业是相同的吗?
范丹姆:荷兰是我的故乡,我生于斯长于斯。20世纪80年代早期,我在荷兰的文法学校毕业之后,进入比利时的根特大学,学习考古学和艺术史。现在,在根特大学,这一研究领域被称为 “民族艺术”,做为硕士研究生的研究领域或专业。这意味着它要研究非洲的视觉艺术,还有澳洲和美洲原住民的艺术,还会研究欧洲的“民间艺术”。我后来才知道,在那个年代,根特大学可能是欧洲唯一设置了这一专业的大学。即便是目前,我们也很难找到一所大学的硕士课程中会安排现在所称的“艺术人类学”,或可能更具误导性的“世界艺术”(world art)。根特大学的民族艺术系已经被很随意地取消了。
在读大学时,我们就有民族艺术、文化人类学和美学与艺术哲学的导论性课程,后者介绍了西方对艺术和美学的哲学观念史。这三门课程我都喜欢。读硕士时,我的专业是民族艺术,我决定撰写的毕业论文是当时所称的“民族美学”( ethno-aesthetics),这样,就把三门课程的研究主题汇聚在了一起。学校希望我们这些硕士生能够研究非洲,所以我研究的是非洲美学,分析了近几十年来人类学家和艺术学家关于单纯的非洲文化的各种研究,并对这些研究进行了比较。让我感到有些惊奇,而且也感到幸运的是,这一文献检视工作以前还没有人做。实际上,我的导师担心材料不足以进行调查和比较,不值得做一硕士论文选题,后来证明他的担心是没有根据的。
李修建:这么说来,艺术、人类学和美学这三门学科构成了您的学术背景。在2011年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和玉溪师范学院联合主办的艺术人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您发表的题为《风格、文化价值和挪用:西方艺术人类学历史中的三种范式》的演讲,就是您的硕士论文的浓缩。我将这篇文章翻译出来发表之后,许多中国学者对它评价很高。从中可以见出您对相关文献的精彩剖析与评述。那您在硕士毕业之后继续深造了吧?
范丹姆:此后,我在比利时的勒芬大学进行了为期两年的学习,取得了社会和文化人类学方面的硕士学位,这使我得以对欧洲以外的小型社会中的美学研究进行了深入考察。在这几年里,我的博士论文酝酿成型,有了一个纲要,最终写了出来,我在1993年将其提交给根特大学,并于1996年出版。在这一名为《语境中的美》的研究中,我提出了“美学的人类学方法”,我指的是应用经验性的、语境性的和跨文化的比较方法研究审美偏好问题。此后,我在两个方面拓展了我的美学研究,一是向上的,进入到比较哲学美学的领域,二是向下的,进入到达尔文主义或生物进化论方法的领域。尽管多年来我卷入了多个学术领域的研究之中,不过我对审美人类学一直很有感情,我喜欢称之为我的学术“初恋”。
李修建:中国的审美人类学受到了马克思主义和文化批判理论的影响。他们更多关注美的社会建构问题。您和中国学者的研究在方法论上有何区别?马克思主义对您有影响吗?哪种理论或哪些学者对您影响最深?
范丹姆:《语境中的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