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星: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保护与基层社区
2009/5/1 9:07:24
在21世纪的头几年里,中国文化知识界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就是提出了“抢救”和“保护”中国各民族的民间文化和艺术遗产的任务。为数众多的学者和知名人士大力呼吁,并得到了社会各界、媒体和政府异乎寻常的快速响应。眼下,有关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保护的国家项目和财政预算,已经和正在积极地落实之中;有关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论证、部署、学术研讨和试点工作,也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当中。本文试图讨论和指出的是:当“保护”各族民众的文化遗产成为时代性的课题时,我们还必须认真探讨“保护”究竟意味着什么,“保护”在什么条件下才是可能和有意义的以及“保护”应如何进行才是有效的等一系列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1]。
国际化趋势和中国的文化焦虑
中国在新世纪之初涌现出来的这股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浪潮,其实是有着深远的历史依据和深刻的时代背景的。自从19世纪末期中国社会陷入空前的全面危机以来,围绕着救亡、革新和中国文化的存续与复兴,始终有各种不同的声音在激烈地讨论着。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有关“抢救”和“保护”传统文化的呼声,也一直是时有时无、时强时弱、若隐若现、不断如缕。因此,它的形成并不是某些个别“文化英雄”振臂一呼就能轻易促成的浪潮,而是由于在当代中国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文化交流之中,其重要性前所未有地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识到了的缘故。它之所以能够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终于形成气候并引发出一系列重大的实践行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20世纪前半叶的战乱和20世纪中期以降络绎不绝的社会动员和革命运动,促使中国走向了一条独特的现代化道路。在很长一段时期里,革命意识形态对传统文化的颠覆、破坏和压抑构成了整整一个时代的特征,并使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在文化方面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走了很大的弯路。于是,伴随着意识形态极端化时期的终结,传统文化和相关的社会道德危机也就来得格外迅猛和严峻。
二、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的改革开放,以持续渐进的方式,终于把中国引向了社会生活民主化和经济市场机制化的道路。近20多年来,克服重重困难,中国经济实现了持续的高速增长,由此导致产生了若干颇为重要的社会趋势:1、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对传统文化形成了猛烈的冲击,加速了传统文化的现代变迁进程,促成了深刻的社会和文化价值的混乱局面。2、文化商品化的趋势,构成了市场经济转型过程的一个重要的侧面。文化市场的出现和形成,对很多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和传统的文化形态提出了挑战。3、经济发展导致国家综合实力逐渐增强,现代化的初步推进和民众生活的逐渐改善,同时也极大地振奋了全国人民在文化方面的自信、自尊、自觉和自豪的情感与认同意识,从而引发了复归传统文化的社会思潮和振兴传统文化的各种动向。4、政府在不得不日益面临着中国社会及文化多样性的异常复杂的格局的同时,也多少拥有了远比以前较为雄厚的财政实力,于是,各项文化事业以及文化遗产的保护等问题,也就既有了必须认真应对的必要性和在文化行政方面有所作为的可能性。
三、在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改革开放进程中,中国社会也日甚一日和不可逆转地逐渐融入到了整个国际社会里。资本、技术、商品、信息和劳动力的跨国界流动和按照市场经济规则和机制的组合,使得中国再一次面临着西方文化(更确切地说,主要是来自西方发达国家的思潮、观念、规则、道德和大众文化等等)全面渗透进来的局面。全球化浪潮和国际化趋势所带来的一波又一波社会、经济和文化冲击,在促使民族传统文化出现了不容忽视的被“相对化”和“边缘化”危机的同时,也引发了有关民族文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