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恩宝力格:关于蒙古包规格的计量方法
2011/4/26 22:41:15
关于蒙古包规格的计量方法
乌恩宝力格
(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院,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0)
摘 要:关于蒙古包规格计量的问题较少受到关注,而从技术史的视角,对蒙古包规格计量这一问题进行详细讨论,在说明蒙古包规格的传统计量和表述方法的基础上,介绍蒙古国学者提出的蒙古包规格的其他计量方法,比较其优劣得失与适用范围,并试图探讨其内在原理和实际应用问题。
关键词:蒙古包;规格;计量方法
分类号: K892.2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9838(2011)01-0024-04
在蒙古包研究领域,蒙古国学者一直走在前端,他们利用考古学、人类学、民族学、建筑学、民俗学等研究方法,对蒙古包的起源、演变、分布、工艺、民俗等方方面面进行了研究,不论是观察视野的广度,还是研究成果的深度,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准。1975年出版的达·迈达尔和拉·达力苏荣合著的《蒙古包》更是成为了这一领域的经典之作,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蒙古学、蒙古民俗学研究的发展,以及近年来社会各界对草原文化和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关注度的提高,国内蒙古包的研究工作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相关论文的发表和专著的出版已初具规模,专著有:噶林达尔著《蒙古包风俗录》、杜古尔主编《蒙古包文化》、高·阿日华著《乌珠穆沁蒙古包》、巴·布和朝鲁编著《蒙古包文化》等。论文有:关晓武、李迪的《正蓝旗蒙古包厂的蒙古包制作工艺调查》、代钦的《蒙古族传统生活中的数学文化》、满珂的《蒙古包:神圣、世俗与科学的混合空间》等等。近日蒙古民俗学者郭雨桥的新著《细说蒙古包》问世,表明了这一研究领域的广阔前景。
上述国内著作从各自所属的专业角度审视蒙古包,总体上来说,从民俗学角度研究和综合论述的居大多数。同时,笔者注意到在这些成果中,蒙古包规格的传统计量方法比较模糊,不够精确,为此,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提出了几种不同的计量方法。本文在介绍这些新方法的基础上,探讨了其实用性与可推广性。使蒙古包研究向精细化方向再迈出一小步。
一、传统计量方法
蒙古包是蒙古族的传统居所形式,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古代史书中就有蒙古包的相关记载,由此可以得知其产生年代非常久远。在其后的演变发展过程中,蒙古包的形状、结构、材料、规格等历经诸多改变,现已基本定型,趋于完善。其中,形状基本以圆柱体上接近似圆锥体为主;结构分为木架(包括套脑、乌尼、哈那、木门、柱子)、苫毡(包括顶毡、顶棚、围毡、毡门等)、绳带(包括顶毡绳、压绳、围绳、坠绳等)三大部分;制作材料为木材和以羊毛为主的畜产品。 至于规格,了解蒙古族传统生活习俗的人都知道,民间通常以哈那的张数来表述蒙古包的大小规格,如四哈那蒙古包、五哈那蒙古包、六哈那蒙古包等。因此,只要说出哈那张数,头脑中就会对蒙古包的面积大小有一个大致的认识。工匠也会据此制作出比例协调、结构稳定的蒙古包。在此,我们有必要首先来了解哈那的相关概念。
分布于内外两个平面上的许多长短不同的木条斜向交叉,并由皮钉相互连接而成的,具有伸缩性的矩形栅栏即是蒙古包的哈那。其上端丫形称为哈那头;下端丫形称为哈那脚;左右两侧丫形称为哈那口;由木条围成的菱形称为哈那眼;穿过小眼连接两根木条,起轴承作用的是哈那皮钉。有12或13个哈那头的属于小哈那,14或15个哈那头的属于大哈那,虽然因用途不同和材料的限制,有更小或更大的哈那,但相对来说15头哈那的使用最为普遍。
用在哈那上的木条长短不一,最短的30厘米左右,最长的可达两米。木条以一定的次序交叉排列,通常情况下,从上到下形成十二行交叉点,其中九行有皮钉,三行空置,以利于加大哈那的伸缩性。最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