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苏荣贵:从古代北方草原游牧文明解读蒙古刀的形成与发展
2011/3/8 10:06:01

从古代北方草原游牧文明
解读蒙古刀的形成与发展
吴苏荣贵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摘 要:从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历史文化的角度来诠释蒙古刀的形成、发展及其工艺特色,认为蒙古刀这一精美绝伦的工艺品,延续并记载着北方游牧民族的勇敢、智慧和辉煌的历史,同时也继承发展并丰富了草原游牧文明。
关键词:草原文明;蒙古刀;形成;发展
分类号:K87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9838(2010)04 0027 06
一、 历史的回眸
自新石器时代中国北方草原游牧文明孕育,到夏商时期游牧文明形成,直至清代晚期游牧文明衰落的数千年中,素有“马背天骄”之称的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东胡、匈奴、突厥三大系统,其主要民族,如东胡、匈奴、鲜卑、突厥、契丹、蒙古等。自春秋战国至元明清时期,次第承接,他们相继成为中国古代北方草原的统治民族,对中国历史甚至世界历史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他们创造和发展的草原游牧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华文明的繁衍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从中国北方草原游牧文明的创造及游牧民族的演替承接和草原王朝的兴亡承续上来看,春秋战国时期,东胡人居蒙古草原东部半壁河山,建立东胡王朝;秦汉时匈奴攻灭东胡,继之建立统一大漠草原的匈奴王朝;北朝时鲜卑人成为统治草原的主要民族之一,数度建立鲜卑王朝;而后是隋唐辽宋时的突厥和契丹人,相继建立统一草原的突厥和契丹王朝;再后是蒙古人,则在建立草原王国的基础上,进而建立了统一全国的大元王朝。这里列举的仅是北方草原上的主要游牧民族,自游牧民族登上北方草原的历史舞台,便一直在这个舞台上衍续承接,从未间断。
从游牧文明所表现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层面上看也是如此。如游牧民族的居室蒙古包,早在匈奴时期就已广泛在生活中使用,显示了游牧文明的创造力;再如食用羊、牛肉,饮用羊、牛、马奶,发明出各种各样的独具游牧特色的饮食品,不仅在游牧民族中代代相传,对中原饮食文化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在物质生活上如此,在精神文化上也体现了游牧文明非凡的创造力,其重要表现形式有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的文化艺术,在音乐、舞蹈、绘画及文学诸多领域中都反映了特有的民族风格。匈奴的胡笳、契丹的文学、蒙古的歌舞等,史有盛誉,世有流传,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北方游牧民族发展史,蒙古民族尽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以不同的名称出现,但其民族从始至终扮演着连台角色,从不同的角度,出现在历史舞台上。
蒙古族将草原历史文化、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融为一体。自匈奴至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高原,在一千余年的历史进程中,草原及其周边区域先后涌现出了匈奴、乌桓、鲜卑、柔然、吐谷浑、铁勒、羌、羯、突厥、回鹘、党项、契丹等数十个大大小小的民族,他们作为草原文化的创造主体,都为草原文化的丰富和发展做出过自己的贡献。由于历史的原因,有些民族消失了,有些民族则放弃了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融入了其他文化体系。但他们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却沉淀于蒙古族文化之中,通过蒙古族得以延续。
作为一个蒙古族艺术工作者,对蒙古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研究是义不容辞的。当代对蒙古族工艺饰品研究者甚多,但对蒙古刀的研究一直处于因缺乏资料而停留在对近、现代蒙古刀工艺特色的描述上。本文尝试以蒙古族刀具饰品为基点,从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历史文化的角度来诠释蒙古刀的形成、发展及其工艺特色,抛砖引玉,以使研究深入。
 
二、各时期的蒙古刀具
 
距今五六千年左右,延续时间达两千年之久的红山文化,以辽河流域中辽河支流西拉木伦河、老哈河、大凌河为中心,分布面积达二十多万平方公里。红山文化是中国北方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亦称史前文化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