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中扬 张娜|手工艺的“在地同业”与“在外同行”
2021/1/29 20:10:10

手工艺的“在地同业”与“在外同行”
作者:季中扬 张娜  发表刊物:《开放时代》2020年第4期
【内容提要】历史上传统手工艺的聚集性发展离不开“乡土空间”。它们往往先在某个地方逐渐发展起来,形成“在地同业”现象,然后利用血缘、地缘等人际关系网络,在外发展商业销售,以“在外同行”的形式大力拓展经营空间。传统手工艺这种同乡同业模式以“在地”与“在外”的互动发展为突出特点,“在地”与“在外”之间有着主从关系,其实是“前店后院”模式在空间上的延伸,“在外”拓展的目的始终是为了地方,而不是带走地方资源“在外”发展。这种同乡同业模式立足“小地方”,放眼“大世界”,在乡村与城市、地方与世界之间建立了紧密的联系,这对于系统解决当代乡村振兴过程中的产业、人才、文化等问题,具有特别重要的启发性。
 
【关键词】手工艺 同乡同业 特色小镇 乡村振兴
  传统手工艺往往“基于运用地方特色的材料和资源,依赖于地方传统,解决地方生活的需求”。因而,“地名”加上“手工艺”的组合成为人们习见的命名方式,比如宜兴紫砂壶、杨家埠年画、东阳木雕、景德镇瓷器,等等,不胜枚举。传统手工艺的发展与某个特定的“地方”联系在一起,这不仅意味着人们对传统手工艺地方品牌的认可,也反映出传统手工艺发展总是或多或少体现出地方(尤其是乡村)聚集的特点。传统手工艺在乡村的地方聚集现象,我们称之为“在地同业”。发展较好的传统手工艺往往不仅满足地方生活的需要,诸如杨家埠年画、景德镇瓷器、宜兴紫砂壶等手工艺品还销往全国各地,甚至远销海外。传统手工艺在商业流通环节的行商或坐贾大多来自手工艺产地,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在外同行”。传统手工艺的“在地同业”与“在外同行”不仅有着事业上的关联,还有着更为重要的相通之处,即“在地”与“在外”都离不开本土人情关系网络的支撑。传统手工艺的“在地同业”与“在外同行”是一个很普遍的历史现象,也是传统手工业发展的一个显著特色。尤为值得注意的是,“在地同业”与“在外同行”紧密地沟通了地方与世界、乡村与城市,深入探究其历史现象、内在理路、发展逻辑以及当代状况,有助于我们思考乡村振兴过程中遭遇的一些难题。
 
  一、手工艺“在地同业”何以可能?
 
  中国古代社会是极其重视手工业的,《中庸》甚至把“来百工则用财足”作为治国“九经”之一。由于统治者的高度重视,中国传统手工业极其发达,不仅品类丰富,而且工艺超绝。到了宋代,手工业已经普遍发展成为商品生产,此时,如陶瓷业,在一些乡村地区就已经出现了“在地同业”现象。据元代蒋祈的《陶记》所言,宋代景德镇已经有瓷窑三百多座,呈现“村村陶埏,处处窑火”的景象。其时,耀州窑烧制规模也很大,沿黄堡镇漆河上下十里都是烧瓷的,有“十里瓷窑”之称。到了明代,手工艺的“在地同业”现象更为普遍,如松江的棉纺、宜兴的紫砂、福建连城四堡的雕版印刷、安徽泾县的宣纸等。在乡土社会中,手工艺“在地同业”何以能够形成?也就是说,这种现象的产生需要哪些条件或因素呢?任何手工艺聚集地的发展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是内因与外因、先天与后天等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特别是“在地同业”现象遍及诸多手工艺门类,形成原因复杂多样,难以统而概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