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富业:辽宁沿海经济带辽西段满足民间工艺保护与传承研究
2020/12/3 20:28:27

辽宁沿海经济带辽西段满族民间工艺保护与传承研究
于富业
(渤海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辽宁  锦州121013)
摘要:辽宁沿海经济带是环渤海地区重要的开发区域,处于辽西段的满族民间工艺主要以满族民间刺绣和满族剪纸为代表,是中华民族优秀的艺术瑰宝。梳理辽宁沿海经济带辽西段满族民间工艺文化资源,并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为制定科学的保护和传承策略提供现实依据。探索利用数字化技术、不断提炼满族民间工艺的文化符号、坚持手工制作、加强创意设计,能够推动满族民间工艺的保护与传承,为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发展贡献力量。
关键词:辽宁沿海经济带;满族民间工艺;满族民间刺绣;满族剪纸;保护与传承
 
基金项目:辽宁省委宣传部四个一批人才培养项目“辽宁沿海经济带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利用研究”(LNSGYP18034);辽宁省教育厅一般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辽宁传统工艺助力精准扶贫的对策研究”(WQ2019015);辽宁省社科联课题“辽宁省满族非遗产品创新发展的数字化设计研究”(2020lslktqn-007);渤海大学校级教改项目“《民间剪纸衍生品开发》课程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塑造研究”(BDJG201901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于富业(1982—),男,渤海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从事文化遗产保护、艺术史及理论研究。
满族民间工艺是满族民众千百年来的历史文化积淀,蕴含着满族人民内心丰富的情感,体现着辽西地区的风土人情。满族民间工艺文化资源丰厚,具有一定的发展优势,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也难免遇到一些问题,如何抓住机会,应对挑战,是实现其有效保护与传承的关键所在。
一、辽宁沿海经济带辽西段满族民间工艺
辽宁沿海经济带辽西段满族民间工艺以满族民间刺绣和满族剪纸为主,二者发展历史悠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辽西地区的满族民间刺绣和满族剪纸具有独特的满族韵味,其工艺精湛,艺术特征鲜明,是辽宁沿海经济带辽西段独有的文化资源。
(一)满族民间刺绣
满族民间刺绣主要流传于我国辽、吉、黑三省,在辽西地区特指锦州满族民间刺绣,俗称“针绣”、“扎花”、“绣花”,主要以满族常用的八旗颜色——黄、红、蓝、白为主调,用一小根细小的钢针参照图案在家织布、纺纱等绣地上进行上下穿刺,织绣出不同纹样。作为传统的满族民间工艺,其绣品种类繁多,包括了枕头顶儿、门帘、头帕、绣鞋、满族服装、抱枕、汽车靠垫等多种绣品。绣法及针法极其丰富,主要技艺针法超过15种以上,绣法更是多种多样,其中有包绣、割绣、平绣、盘金绣、锁边绣、纳纱绣、打籽绣等。锦州满族民间刺绣已于2008年6月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单位为锦州夏氏满族工艺发展有限公司,经历了五代传承,目前已经完善了国家级传承人名录,建立了以夏丽云为主体的传承体系,夏丽云不断学习刺绣技艺,对锦州满族民间刺绣不断完善,在工艺上保留了满族祖先女真人在皮革上补绣的特色,在主题上以满族神话传说等民俗活动为主要表现内容,同时还吸收了中原地区的鲁绣以及江南地区的苏绣等技艺,成为辽西地区特有的一种民间刺绣风格,经久不衰。
(二)满族剪纸
满族剪纸是满族民间特有的传统工艺之一,孕育在满族民间特定的文化背景与生活环境中,经过数百年发展,满族剪纸已成为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民间艺术,在辽宁沿海经济带辽西段特指医巫闾山满族剪纸。医巫闾山地区是早期游牧民族和山林民族的聚居地,发端于自然神崇拜、祖先神崇拜及萨满文化,是医巫闾山文化的根基。长期居住在此的女真人受萨满文化的影响,运用剪纸符号记录生活、表达情感,展现出医巫闾山从原始社会至今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