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龙光:滇中南彝族土掌房建盖仪式与歌谣
2015/5/14 18:04:06

滇中南彝族土掌房建盖仪式与歌谣
黄龙光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昆明650092)
[摘要]土掌房作为滇中南彝族传统民居,是其世代长期适应自然的物化结果,蕴涵着彝族丰富的传统文化精髓。彝族土掌房建盖仪式与歌谣,不仅富含独特的文化内涵与艺术魅力,而且与土掌房传统建盖技艺一道,共同形构出彝族传统住居建造美学,具有重要的历史记忆与文化传承价值。
[关键词]滇中南彝族;建房仪式歌谣;建造美学
传统民居,被视为空间化的社会文化集结点,除满足人类栖居、取暖、安全等实用功能外,还蕴涵着民族固有的深厚精神文化。在晋宁、玉溪、江川、澄江、易门、通海、峨山、新平、元江、石屏、墨江所构成的滇中南地域范围内,彝族主要有纳苏、聂苏、山苏等支系生活。滇中南传统土掌房,作为彝族民居典型代表之一,浓缩和凝聚了丰厚的彝族传统文化精髓。
《新唐书》载,南诏时期彝族先民“其所居屋皆平顶”。因地建房,就地取材,滇中南彝族先民发挥聪明才智,充分利用自然、适应自然,创造、传承了土掌房建盖技术及其习俗。“滇中南彝区海拔高,昼夜温差可达12一20℃,在这种自然气候下,土掌房显示出极大的优越性,因其具有良好的隔热保温性能,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1]当代,随着彝区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传统土掌房已逐渐走向式微。目前,在整个峨山彝族自治县境内,只有亚尼火琵琶村保有大部分土掌房。传统土掌房建盖仪式,虽融合了诸如鲁班崇拜等汉式习俗,但在择地基、开山、祭祀屋神地神、踩新房、贺新房等仪式及其歌谣中,则依然带有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
滇中南彝族传统建盖仪式包括择地基、开山伐木、破土动工、送木马、立架上梁、踩新房、贺新居、祭屋神地神等八个大大小小的仪式及程序。在这些仪式过程中,都伴有由主持(祭)人或歌或诵的歌谣,既凸显彝族原始宗教的神秘感,又符合彝民心理审美需求,是彝族土掌房建造技艺中最具特色的文化内涵,它以其鲜活的口头诵唱和仪式相伴的特点,生动彰显出彝族传统土掌房建筑艺术的民间技艺美学。 一.择地基
择地基,是山地彝族建寨、造房的第一步。彝族一般在海拔1000-2500米左右地段上选择朝阳、开阔、凉爽并富有森林和溪泉的山梁或半山腰斜坡上建寨。彝寨依山傍水而建,四周田地层层围绕,村后山林既可放牧,又可伐木打猎。溪泉水过寨,可供日常饮用,可作救火用水,也可将农家肥冲入坝田。村旁广种桃、梨、李、杏等水果、竹子、棕树等林木。也有的彝家山寨居高山之巅,气候寒凉,以旱地作物为主。建寨初,要于村后选留一片咪嘎哈神林,为全体村民所崇敬而神圣不可侵犯。林内古木参天,枝繁叶茂,遮天蔽日,密不可行。咪嘎哈神林不仅是全村水源林,同时被视为风水林,维系着山寨的兴旺发达,寄托着村民们的美好愿望。
彝族建盖房屋,须择日动土,并预先理下一定数量的碎银表示向地神“购买”宅基地。彝族认为建房涉及家庭兴衰、子孙后代吉凶祸福,在土掌房的建造过程中,相宅基地是较为重要的一步。彝族纳苏人一般以“上边有坡养羊,下边有田种粮”为理想之地,主张住宅应选在依山傍水、土肥草美之处。由此形成许多选择屋基的禁忌:忌门户所对为秃山,否则不吉利,预示家贫;喜对门山上树茂草盛,门户所直对近处不能有树木遮挡,而应该通坦无碍,能一目及远,这样才能万事发达,顺顺利利;房前有水为上吉,而忌房后有水,否则易发山洪,危及房屋和人畜。这种房舍多建在斜坡上,有时遇上那些房屋较为集中的寨子,远远望去,高低错落的平顶似阶梯逐级而上,立体分层而错落有致,有一种稳重定势的住居建造美感和合而为一的整体艺术魅力,表现了彝族住居建筑独到卓越的技术水平,同时体现出彝族住居艺术的美学特点。 二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