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澄:民间传统技艺传承的美学视角——以点翠工艺为例
2012/11/27 14:31:13
民间传统技艺传承的美学视角
——以点翠工艺为例
韩 澄
(北京联合大学广告学院,北京 102200)
摘 要:我国以翠鸟羽毛加工为主的点翠工艺流传范围广、时间跨度大、工艺特征强,堪称世界羽饰文化艺术的瑰宝。在当下,点翠工艺因文化变迁与社会生活方式的转变已渐消失于公众视野之外,由此针对点翠工艺文化的研究愈发显得尤为紧迫。文中以饰翠历史、工艺、审美、文化四个方面对点翠艺术加以阐释,以期增加相关研究的立体维度。
关键词:中国;羽饰艺术;点翠;装饰审美;工艺传承
羽毛装饰是人类文化史中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在中国,羽饰艺术也曾广泛存在,并以其传承有序的工序活动与审美创新,体现了中国工艺践行者对自然认知与改造,对美学观念的实践与理解。这其中,以翠鸟羽毛加工为主的点翠工艺流传范围广、时间跨度大、工艺特征强,其装饰应用上至宫廷礼仪、下到民俗风尚都有涉及,在其文化性、艺术性、工艺性等几个方面最具特色, 堪称世界羽饰文化艺术瑰宝。
美国东方艺术研究学者Jackson女士在她的《中国艺术》一书中形容说:“从点翠艺术所体现的文化价值来看,再没有比中国人对于羽饰的认识与驾驭更高成就的艺术创造”。[1] (12)可惜的是,尽管中国的饰羽文化较为发达,但相应的研究与社会关注却较少。1998年台北故宫博物院执行院长李林晨在给Jackson女士的复信中说道:“很遗憾,据我们所知,还没有任何的书籍详细记载关于翠鸟羽毛作为装饰物使用的特殊含义,到目前为止我们只是大概了解到以翠鸟羽毛装饰为主的这种常被用于头饰与装饰品的羽饰工艺称为‘点翠’,而以羽毛为服饰原材料的艺术创作被总称之为‘天绣’,这是我们已知的全部”。[1](6)
其实关于“点翠”的最早文本记录,在史书《周·春官·乐师》和《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都有表述,如《周礼·春官·乐师》中曾有关于翠羽装饰的记载:宫廷凡舞,有帗舞,有羽舞,有皇舞,有旄舞……。“皇舞”即头上插着鸟羽,上衣饰以翡翠(鸟)羽毛的舞者,手执五彩鸟羽随音律起舞,以此祈雨。①另《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记述: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也,未可谓善卖珠也。这是历史有名的“楚人鬻珠”即“买椟还珠”的典故,是什么样的吸引力让郑国人只求盒子而放弃了珠玉?文中道: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这其中的“辑以羽翠”便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用翠羽为饰的工艺技术。东汉年间许慎《说文解字》解:翡,赤羽雀也;翠,青羽雀也。后来,古人将这两个原本形容鸟羽毛的字转用到描写红色和绿色的饰物。大概到了宋代,两字合并,才用来描写碧绿色的碧玉。也就是说,“辑以羽翠”意指用颜色鲜艳的翠鸟的羽毛加以装饰,而非我们后人所说的翡翠玉石。
对于楚人鬻珠典故,往往被释为“去取不当”,或“舍本逐末,取舍失当”等等。但事实并非如此,以熏香,缀玉,点翠为核心的装饰匣盒其名贵程度并不比宝珠逊色。事实上,点翠装饰因其材质的特殊性与工艺的繁复及极高的审美价值历来是被上层社会视为珍品,成为奢华的代名词。据《二十四史·宋史》记载:宋太祖曾因长公主娇蛮奢华,袍袖皆饰翠羽而责斥其“戒勿复用”。到了宋高宗时期,因要以表率严于要求王公贵戚,向辅臣说:“金翠为妇人首饰,不惟靡货害物,而侈糜之习,实关风化,已戒中外及下令不许入宫门。”[2](914)尤见以翠羽为饰的装饰物的名贵程度。
在当下,随着社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