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昶:试析湘、鄂、黔民族民间手工艺传承方式的基本类型
2012/7/3 13:22:06
试析湘、鄂、黔民族民间手工艺传承方式的基本类型
湖北民族学院 吴昶
内容提要:
手工艺是文化遗产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西南山区居民传统生活的重要内容。较之手工艺作品本身和传承人而言,手工艺的传承方式一直是文化遗产保护的实际工作中比较容易被忽视的内容。本文以湖南湘西、湖北恩施及贵州六盘水等地的田野考察结果为基础,对这些地方的民族民间手工艺传承方式作了初步的系统分析。
关键词:民族民间手工艺,传承方式,读物。
一、研究的缘起
我们知道,以工业文明为重要特征之一的现代社会,其各行各业的传承依靠的一般是由国家认可的中、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和岗位职业培训等以知识传授为主要手段的现代教育系统,有专门的教员、教学场所和教育设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关职业技能的培训和测试,并授以相对应的职业技术资格,从而尽量满足其实践应用的目的,并尽量避免宗教信仰、法术等通常被今人认为是“不实用知识”或“不真实知识”的传授。总体看来,具有上述全部特征的传承方式大都可以被视为属于现代工业文明中的技能传承体系的主要特征。那么与这一体系并不完全相同,甚至完全不同的各种民间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体系又是何种形态呢?提出这一问题的意义在于能够帮助我们廓清民间手工艺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最本来的特征。
该项研究主要依赖于笔者在贵州六枝特区(1个考察点)、湖南湘西自治州(3个考察点)、湖北恩施自治州(5个考察点)的田野基础,涉及家具木艺、建筑木艺、西兰卡普织锦工艺、竹材编织扎制工艺、割漆、髹漆等若干传统手工艺门类。这些手工艺主要存在于少数民族聚居的中国西南山区,其所经常使用的汉语西南官话区方言也比较接近,因而在很多时候呈现出不同程度的相似性或可比较性,故尔将此项研究作为田野考察的主题内容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传承人案例简述
案例1:割漆师杨春山
杨春山,1947年生,湖北省利川市毛坝镇颇有名气的割漆师,15岁跟随当地著名割漆师傅袁大科学习采割生漆。在盛产“坝漆”的毛坝乡一带,师傅教徒弟的“家传”特色不明显,而传授的专业知识却非常丰富,除了栽培漆树苗、识别漆树品种、防病虫害、治漆疮、采割及储、运漆液等知识之外,还会传授一些与该行业相关的法术和禁忌知识,例如“画字讳”、“扎码子”(祭梅山神)和禁食“鸽斑鸠、犬马溜”等等。这些知识信息量丰富,生动精彩,多以口诀和顺口溜等形式传承下来,规范着割漆业者的工作方式和言行举止。
“坝漆”是一种优质的天然生漆,产于湖北咸丰县和利川市交界处的小村、毛坝两乡。“坝漆”历史悠久,最早记载见于清初的1684年。这一带曾隶属于当时的唐崖土司,因毛坝集镇处于南北湘川的古驿道上,毛坝一方便不但成了生漆的最大生产商,也成为最重要的生漆集散地,“坝漆”也因此而名。自清光绪年间以来,毛坝当地的收漆商号多达几十家。割漆、髹漆两大行业的兴盛也是如日中天。但在最近的20多年里,由于漆树遍布的土地在被下放承包的过程中,许多不懂得割漆技术的农民过度采漆,并不知如何护养和防虫,这一带的漆树大量死亡,虽然漆价逐年上涨,但化学漆的入侵对传统漆业的冲击以及行业道德涣散导致漆料掺假现象频频发生等多方原因,“坝漆”产业日渐式微的迹象已经非常明显。
近两年来,杨春山师傅亲自栽种了大量漆树苗,希望以自己所继承的手艺知识来挽救这种颓势。
(考察时间:2008年10月)
案例2:髹漆师朱胜华
朱胜华,1961年生,湖北咸丰小村乡人,髹漆师,师从族叔朱金阶。他认为,尽管师傅是自己的族叔,但自己也是规规矩矩正式拜了师的,虽然学漆工最多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