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霞:传承的意义---热贡唐卡(regongtangka)艺术的工艺技法
2012/7/3 13:19:29
传承的意义---热贡唐卡(regongtangka)艺术的工艺技法
青海民族学院 吕霞
以唐卡为代表的热贡艺术,主要流布在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隆务河谷地有名的热贡四寨子(今热贡地区五屯上下庄、年都乎、郭么日、尕撒日等村),据《循化志》记载,四寨子居民系明初由朝廷从江南一带遣入热贡的军户屯民。唐卡作为一种传统的宗教绘画艺术形式,它既是民间美术,又和一般的民间美术有着质的不同,流行于各民族民间的美术具有自发性和原生态性,而唐卡艺术虽然也在民间,吸收了大量藏族民间美术的元素。但它的创作模式,规范要求及内容、构图、色彩等绘画语言却是被历代高僧艺术家总结为各类绘画理论,并提炼为画经以后,又通过藏族地区特殊的教育模式——寺院教育进行最重要的传承,各类佛、菩萨、神的头部比例、身相比例有着严格的度量规定,唐卡艺人在习画时,要根据佛经对各类佛、菩萨、神的身姿、表情、衣饰、法器、手印等的严格规定进行学习,所以唐卡艺人在绘画时,一般要熟练背诵各类画经,将各种画经烂熟于心,通过勤学苦练,方能练成较好的画技。因此诵经习画是每个唐卡传承人的基本学习方式。在藏传佛教看来,绘塑各种佛像也是个人功德的体现,是一种重要的修持方式。因此,大批艺僧就是通过佛像绘塑的神圣事业来完成个人的修持。后来随着佛像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和因种种原因造成的艺僧还俗,热贡地方的唐卡创作才逐渐呈现寺院创作和民间创作并驾齐驱的局面。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热贡地方唐卡的市场需求量越来越大,唐卡创作又成为当地民众脱贫致富的重要门径。本文将结合笔者在热贡的长期考察和对全国工艺美术大师西合道等人的多次访谈,就热贡唐卡艺术创作的工艺技法进行介绍。
一、 唐卡的主要绘制工具及其功能
1、画框和画架:
每一幅唐卡都是把布用线均匀的绷在木制画框上的。热贡艺人过去用的画框架子有两层,外层是用四根长方体木料做的,四根木料的两头做上套格,拼成一个长方形。里层是将定好尺寸的长方形布匹的四边均匀的缝在约2公分粗的细木棍上,然后再用细线将用细木棍绷好的布匹绷在画框上,这样的双层画框,一方面使布边挺直,另一方面上色时收缩性较弱。画布绷的很平整,上浆上胶的效果就好,粘性也强。勾线上色的时候,画布就比较平展。
2、绷线和布:
布要撑开绷在画框上,靠的就是绷线,藏语称“将什固”(jiangshigu),用白棉线或者麻搓制,绷线要穿过布匹绕在画框上,间距不能超过10公分,画框上下左右的绷线都以10公分为单位对称缠绕,这样,布就绷的紧实,好打胶。
3、画笔:炭笔和毛笔。
热贡艺人在过去都是自己烧炭笔。烧炭笔用的原材料主要是当地产的桦木和杨木,将这些树木劈成跟铅笔差不多粗细的细木棍后进行烧制,有两种烧制方法,一种是用布裹住后再用铁丝缠紧,放在锟锅里烧,烧上大约3——4个小时后埋入干土中降温,然后拿出来就可以用。另一种是将劈好的细木棍放在铁管子里,用泥巴封住铁管子的两头烧,时间也是3——4个小时,烧好后埋入干土中降温,取出来就可以用来打比例、画素描草稿。
唐卡勾线、上色时用的是毛笔,传统的毛笔是用马毛做成的,一般用成年瘦马的毛,位置在马脖子鬃底下的毛。时间选在每年的3、4月份,牲畜们脱毛的季节。笔杆必须用柏木削制,因为柏木容易吸汗。笔杆从头部逐渐往上到尾部慢慢削细,也有细到很尖的程度,这种顶部尖细的笔杆在画画时可以在笔杆顶部绕点棉花进行形象晕染。
4、“头个”(touge)和圆规。
“头个”是一条红色绳子。是艺人在画布上取方时使用的线绳。它的做法是先用鹿皮做一个长方形的小袋子,在袋子的底部扎一个小洞,在袋子里面放上橙红色的矿物质颜料,然后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