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斌: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制陶术调查与影像记录
2012/7/3 13:18:39
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制陶术调查与影像记录
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 陆斌
前言
文化是识别民族的标志。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而灿烂历史的陶瓷文化大国,同时又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西南部的中国是少数民族群居最密集的地区,有近三十个民族在此繁衍生息,并孕育出独特而多彩的民族文化。但由于历史和自然的原因,在讨论“中国文化”的多数场合,少数民族文化都被淹没在“汉族文化”的概念之中,在讨论传统陶瓷文化时尤甚,所围绕的主题多是以景德镇、宜兴等陶瓷重镇为代表的内容。其原因是至少从汉唐开始,中国文化的主体就被汉民族所占据,而绚丽的瓷器、紫砂文化又是大汉民族的骄傲。然而,必须看到,其他民族也一直保持着与自己的文化传统相适应的生活方式和造物技能。抛开笼统的文化概念,在具体的技术层面上寻找出少数民族制陶文化的特性,是本文所要表述的中心内容。
技术是一种文化现象,由人类发明并掌握。它的发明和应用脱离不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文化传统。因此考察一项技术的现状以及它发展和交流的历史过程,必须置身于其存在的特定环境去作深入细致的调查,否则这项研究将是孤立的与片面的。基于精力与学识所限,目前我们做的仅是制陶技术层面上的调查与影像记录。为完善下一步的研究与全面了解中国制陶工艺的整体面貌做一些基础性的工作。
 
西南少数民族制陶术的现状
民族是人类依据血缘关系在漫长的岁月中,在特定的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中结成的社会群体。由民族而产生的民族文化不是静止的,民族在发展中必将使其文化以各种方式与其他文化发生接触、交流、吸收和融和,它只有在积极、频繁的信息交换中才能迅速发展。
秦汉以前,西南各民族先民就已经形成并活动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最早以“西南夷”名称来记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历史的是西汉时期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他举世闻名的历史巨著《史记》中的《西南夷列传》便是有关西南少数民族史的第一部专著。“西南夷”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民族概念,二是地域概念。说明“西南夷”分布地域广阔,包括的民族种类繁多。西南文化处于多种文化的交汇叠合的边缘地带,从历史上的政治格局看来,西南两千多年都位居中原王朝统治的边缘地带;从自然地理上看,西南山险水急,大小坝子相互隔绝,往来交通困难不便,使西南交错而居的各民族产生了一种相互认同的边缘文化心态和文化封闭性,也许正是由于这种各自相对的封闭状态,才使得我们在今天还能看到这些属于陶瓷技术发展历史活化石的原始制陶术内容。
我们的影片用了两年时间,调查采访了云南的香格里拉、鹤庆、剑川、元江、西双版纳;贵州的织金、雷山、贞丰;西藏的帕热和朗嘎;海南的三亚等地的制陶现状,并实地拍摄了生活在这里的藏、彝、白、傣、苗、水、黎、穿青八个少数民族陶工们的制陶生活,比较完整地反映了原始制陶术发展的全貌。其制陶的工艺技术面貌可简单归纳如下:
 
一、 泥料的选择:
西南各地少数民族在选择制陶泥料上都采取就地取材的原则。在影片采访地,除云南和西藏的藏族之外,其他的民族基本上都是在村庄的附近采集单一的黏土使用。这种单一黏土或直接在山边掘洞取土;或深挖稻田后取出细致的黏土;也有取自澜沧江边的台地的沉积土。通常这类陶土都因含有各种金属氧化物杂质而呈色不同,但都有一定的耐火度及良好的可塑性。也有为提高黏土的耐热急变性而加入适当的河砂。贵州织金的陶工要在土中加入一半左右的煤渣灰来调节泥土,以适宜他们的快速烧成技术。云南香格里拉的汤堆和西藏的帕热、朗嘎则是在村庄附近采集一种细腻的、可塑性好的红色黏土和另外一种含砂量及高岭土多的白色黏土混合使用。在当地黏土不够或质量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