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伟:《如何表述传统技艺》
2012/2/22 20:33:58

如何表述传统技艺
——基于钧窑科技史述实践[1]
王洪伟[2]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河南开封 475001】 
【摘要】 口述科技史引起传统技艺科技史述一场“眼光向下”的革命,引领我们建构起一种以一线钧瓷艺人和匠师为主体的、更接近历史实际的钧窑科技史框架体系。要完成这样的一种史学使命:一要走进“历史田野”,借重下“活态”的钧瓷艺人的技艺口述完成建构迈向人民的钧瓷科技史书写;二是参与史述的知识分子当走向钧瓷技艺的田野实践,结合科技文献、匠师口述,从体验化、经验性的钧窑工艺实践中获取钧窑科技的真实。由此建构迈向人民、走向“历史田野”的真实可靠的钧窑科技史体系。
【关键词】 眼光向下 传统技艺 科技口述 钧窑科技史
How to Express the Traditional Artistries :Based on the Practical Expression to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ANG Hong-wei>
(Research Centre of the Yellow River Civiliz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475001; China)>
古陶瓷技艺是最具“中国性”的传统手工艺,钧窑又是中国陶瓷技艺中最为复杂、难度最大的一种传统手工技艺。近年来,在钧窑文献梳理和田野调研过程中,笔者同样深深发现,钧窑历史文献尤其是科技文献与钧窑工艺科技实际存在不小的差距,“学术语言”与匠师经验之间似乎有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目不识丁的钧瓷艺人仰仗其粗浅的地方陶瓷技艺承传常识即可烧造出独具特色的窑变钧器,而学富五车的“专家学者”面对古瓷片是手拉坯还是注浆器件却莫衷一是、胡言乱语。
特别地,当笔者尝试建构一种全新的钧窑科技史的时候,“专家学者”等知识精英纸上谈兵的做派令人失望,不得不转身向一线钧瓷手工艺人求解,前后访谈数百名知名不知名的钧瓷匠师或艺人,寄望结合陶瓷考古、历史文献、科技文献、田野实践和一线匠师技艺口述,书写完备的《钧窑科技史》,不仅对像钧窑这样的传统古陶瓷手工业科技史书写提供崭新的前沿性学术写作模式,也由此能够真切直接地指导当代钧窑烧造实际。更深层面,本研究不仅在于由一线钧瓷艺人和匠师口述其特创独有的钧窑工艺科技,建构起一部真实可信的钧窑科技史或一部侧重钧瓷工艺的钧窑史,更重要地是,由此反思传统手工艺科技表述的方法论逻辑,同时,也能对近年来中国大陆兴起的口述史、口述科技史理论和研究方法进行彻底的方法论反思,从根本为传统手工艺的科技表达提供一种方法论基础。在这里,我们基于钧窑科技口述史研究实践,回顾和反思当代中国口述科技史的缘起、理论脉络及其方法论转向和社会功用,以为建构科学有效、逻辑严谨的口述科技史方法理论略尽绵薄之力。 钧窑技艺的表述困境
作为一种地方性资源依赖性很强的传统手工艺,技艺是钧窑文明的根基,钧瓷艺人和匠师是钧瓷科技史建构的主体,是一种活态的科技表达,是传统技艺的传承者、延续者和创新者,才是历史真正的主人。
但是,钧瓷瓷种的最大特色就是以窑变釉取胜于世界瓷林,窑变烧成带有不可预期、不可完全控制的“欠标准化”特点,作为这样的经验性手工技艺,钧瓷技艺无法靠严密、受控的、可重复的实验室实验而成功烧制。一,传统技艺更主要地是一种纯粹经验,而非受控的可重复的科学或技术,身体性特征比较突出。但每一次烧窑都有不同的经验和体验。二,钧瓷具有典型的窑变特质,同样的泥釉料配方、同样的窑炉结构、同样的烧窑师傅、同样的天气气候、同样的烧成制度……每烧一窑都不可预期、也不可预测就会烧制出同样的钧瓷器物,甚至同一窑钧瓷器物放置窑炉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