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丽哲:艺术人类学与当代社会发展研究
2016/12/1 22:51:34
艺术人类学与当代社会发展研究
——2015年中国艺术人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安丽哲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100029)
由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与江南大学联合主办、民族艺术杂志社协办的“2015年中国艺术人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5年10月24日至26日在位于江苏省无锡市的江南大学召开。来自荷兰莱顿大学、日本东京大学、日本关西学院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江南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戏曲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东南大学、上海音乐学院、南京艺术学院等国内外130多个院校及科研单位的200余位艺术人类学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学术盛会。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所所长方李莉研究员在开幕式中阐述了艺术人类学研究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意义,并提到在当前社会,艺术人类学研究需要注意到的三个关系。首先她提出大家要意识到艺术与时代的关系。例如人们当前的消费观念正从物质消费向非物质消费转移。在这样的过程中,文化、图像、符号、历史知识包括城市景观等都成为了可以消费的对象,而这些都需要艺术的表达,才能得以消费。因此,这个时代是艺术回归生活的时代,也可以说,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审美性的现代化时代。第二个关系是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她在经历8年完成《西部人文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课题后得出的结论是传统与现代并不是对立的。所有的文化遗产都在被开发,再用艺术表达出来,从而变成了文化的资源。第三个就是全球化与地方文化之间的关系。以前我们会认为全球化与地方文化是对立的,全球化的发展会湮灭地方文化,但是我们现在发现其实全球化后,多元化反而更加多元。在最后,她指出在互联网和新能源的推动下,今天的社会又在发生某种新的转型,而艺术人类学的研究也在面临一种新的转折。如果说,早期人类学所关注的是静态的文化法则,后来更多关注的是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接触所引起的文化变迁,还有移民社会引起的文化“同化”与“冲突”。那么,在当今社会可能更要关注的是“文化的重构与再造”,也可以称之为“文化的再生产过程”。这也是艺术人类学研究所迈向的下一个阶段。此次会议采取大会发言和小组讨论的形式,就艺术人类学理论与方法,不同场域下的艺术本体研究,传统的现代化路径的现实经验与反思,多元文化的融合与独立生存方式等焦点问题展开了热烈而精彩的讨论。
一、多维化的艺术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的探讨与演进
中国艺术人类学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研究者背景的多元化,有来自人类学界的,民俗学界的还有艺术学及艺术学各个门类艺术的研究者们。尽管大家研究背景不同,然后却可以在同一平台下,从平行角度上提出自己研究范畴内的见解,从个别理论促进宏观理论,从宏观理论或者一般理论又可以启发个别理论。这也形成了艺术人类学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及方法的多维度互相启发促进的特点。如中央民族大学王建民的《舞蹈人类学的概念辨析与讨论》对要对国际学术界目前使用的“舞蹈人类学”的相关概念,如“关于舞蹈的人类学”“舞蹈的人类学”“舞蹈民族学”“民族舞蹈学”“舞蹈民族志”等概念的内涵与使用、所涉及的相关范畴进行了追溯和讨论,为艺术人类学研究用语的规范化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北京师范大学的王阳文的《舞蹈民族志:舞蹈文化研究的方法论探讨》一文梳理并分析了人类学民族志研究的方法与方法论,在此基础上提出建立舞蹈民族志的切入点与具体方法。上海音乐学院洛秦在《音乐田野中的城市思维与历史维度——音乐人类学的中国经验》谈到了长期以来学科的范畴限制了对音乐的研究,其实艺术的功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