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汉中:民间工艺美术中的无穷智慧 (评王兴业《民间智慧的启迪——民间造物艺术观念对现代设计的启示研究》)
2016/6/30 16:20:55
在民间工艺美术界,对民族民间工艺美术个案研究和民间工艺美术理论的探讨、梳理,已经引起关注。如冯骥才的《民间灵气》一书,记录了作者在癸未、甲申两年中的民艺田野考察档案,而全书的思想核心则是揭示在亲近乡土艺术之时,接通了从远古至今依然活着的根脉,在老百姓心中深刻的精神里,感悟到醇正的、浓烈的、深厚而迷人的智慧与灵气。而青年学者王兴业的《民间智慧的启迪——民间造物艺术观念对现代设计的启示研究》(以下简称《民间智慧的启迪》)也是民间工艺美术研究中的又一力作。
在《民间智慧的启迪》一书中,作者首先简要地分析了民间造物艺术观念的形成与发展,明确了民间造物艺术的真正创造者是普通民众,进而总结民间造物艺术观念的重要特征,即稳定性、生活性、复合性与包容性。作者认为,民间造物与宫廷造物、文人造物有着显著区别,但也并非泾渭分明、互不相干,它们之间的互渗、交织、融合从未间断。如北京著名的曹氏风筝中常见的“黑锅底”,则是由于京城皇族丧葬习俗等制约而形成的造物特色;又如天津杨柳青年画为适应京津地区市场需要,约请文人画绘稿,并逐渐形成一种“半印半画”、色彩素雅、精描细绘的“雅化”品种,照样深受市井民众甚至乡村农家的喜爱。
在此基础上,作者梳理出现代设计及现代设计理念,并与民间造物理念进行比较与分析。在此,以湖南凤凰蓝印花布和日本现代设计“蝴蝶凳”为例,阐明民间造物理念与现代设计理念二者之间的密切关系,说明民间造物观念可以成为现代设计借鉴的重要源泉。
作者以较大篇幅总结和概括了民间造物艺术在使用、选材、设计、技术、装饰、技艺传承等环节中包含的有积极意义的造物艺术观念,力求廓清其基本体系和系统框架,并结合实例深入分析了民间造物的“致用节用”理念,如原始陶器的炊具根据动物仿生学原理采用三足、满腹造型,以便于烹食和摆放稳定;而福建惠安女性服饰上身贴身紧凑、下身宽大放松的特点,则是根据劳动妇女常年在海边从事劳作的方便而独特设计的,这正是直接源自适应生产生活切实需要的出色创造,显示出劳动者卓越超群的造物智慧。此外还以湖南益阳地区简洁无饰的“竹油灯”和节能多用的“多空土灶”为例,主张以简易、适用、快捷和省工的方式来实现美化器物的目的,提倡利用一件用具来满足多样的生产、生活需要,体现出朴素的复合功用意识和造物原则。同时,还对当下为追求商业利润,制造新奇视觉效果的豪华包装等不良设计倾向进行了质疑和批评。
古罗马哲人西塞罗在《论义务》一文中说到:“智慧是这大千世界最值得向往的事情,根本不可能想象还有比这更好或更适合人类、更符合人类本性的事情……智慧意味着对神和人内在的万物,以及万物背后的原因的认识。”笔者认为,《民间智慧的启迪》所涉及的民间智慧真谛,确是我们这个大千世界最值得向往的事情。作者着重写到“注重与自然亲和”的民间造物自然观,以黔东南地区的背篓和苗岭山区的吊脚楼为例,强调民间造物艺术与自然万物的和谐态度,在提高造物为人的物质效用的同时,尽可能地避免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有利于保持自然万物的循环再生,推动人类造物的良性发展。可见,与天地万物共生同构的民间造物艺术观念中包含有天人相合的自然意识,这些观念具有弥足珍贵的现代价值。
“量材加工、重材利用”的民间造物材质观,道出了民间造物的基本特征,如“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就地取材”、“量材适用”等民间俗语,反映了勤劳智慧的造物者凭着一双巧手,能将不起眼的泥块、石头、木料、布片等简易材料&ld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