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莉:《民间文化遗产传承的原生性与新生性——以纳西汝卡人的信仰生活为例》
2015/6/5 10:54:26


中文摘要:
学界对于本质主义静态研究模式的质疑和批评,使文化实践、现象、创造和再生产成为当下的学术研究的热点。在这一背景下,有关“民间文化遗产”的讨论,不应仅仅满足于从非物质文化保护制度和保护技术的角度来展开,而更应该关注受到非物质文化保护制度日益强烈影响的民间文化正在经历的变化。本文针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的矛盾,就民间文化遗产当代传承问题提出“原生性”与“新生性”概念,以回应国内外理论与之相关的二元对立式争论,并为国家文化保护制度提供可资借鉴的参考。
  论文选取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三坝乡纳西汝卡人村落信仰生活为田野个案,探讨民间文化在当下语境中发生的变迁:村落中正在发生的“传统的发明”以何种途径和手段来完成与原生性文化传统的对接和传续。在研究方法上,采取同一社群多点调查的方法,结合地方性知识来阐释当下民间文化传承的流动性和互动性模式,并围绕村落历史和现实两种语境讨论文化传承行为的变迁。在民族志书写中,运用多声部叙述方式进行口述史呈现,以表达文化主体实践的能动性及其在多元力量交错中对民间文化原生性与新生性因素的应用。
  全文主要由绪论、正文和结论三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主要辨析“民间文化”、“民间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提出并论述“原生性”与“新生性”的观点,梳理本课题相关研究,说明本文研究视角和方法。正文包括五章,第一章从共时和历时两个维度阐述纳西汝卡人的生产情况及背景,纳西社会文化历史变迁与重构。第二章围绕纳西人原生性世界观及主体所承继的信仰体系和文化逻辑,探讨当下村落传承新生性的特质和原因。第三章从日历(时间)、节日(文化空间)、占卜(行为实践)三方面,探讨民众在信仰生活中传承的能动性。第四章讨论“东巴”作为“仪式专家”的成长、传承。第五章通过祭天、祭教祖舞仪等分析仪式重构模式、其变迁及其组织的原生性与新生性。
  通过论述,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民间文化遗产的传承,为多种力量本着不同目的来实践各自不同的表达,提供了一个共同的焦点。传承不仅是学者们构建的本真性神话理想,更是民众精神家园和内价值的需求,也是国家政治保护文化多样性的诉求。但究其本质而言,民间文化遗产传承恰恰是原生性与新生性的交织和纠缠。而从传承实践来看,无论是相对自足的传承,还是基于保护政策的传承,传承主体在场实践参与的多少,决定着传承中原生性和新生性二者比例的大小,这是构成民间文化当下多样面貌的重要因素。
目录
绪论
第一节研究背景及意义
第二节相关概念的辨析
第三节相关研究及综述
第四节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
第一章纳西社会的历史变迁和文化重构
第一节自然环境与村落概况
第二节族群迁徙与历史
第三节纳西文化“传统”的历史变迁与重构
第二章纳西女卡人信仰体系的原生性与新生性
第一节三界五方原生意义及分析
第二节灵魂观念及信仰崇拜的原生性第三节信仰体系的新生性表现及成因
第三章民众生活秩序的传承与变迁
第一节村落的日历
第二节二月八:村落狂欢与庆典
第三节民间生活中的占卜行为
第四章“仪式专家”的成长与创造
第一节“仪式专家”的称谓和分工
第二节拜师和学艺:仪式专家的成长
第三节“仪式专家”的成人礼:加威灵仪式
第五章仪式的重构与创造
第一节祭天仪式“传统”的复兴和重构
第二节东巴舞仪作为文化表征的建构与展演
第三节仪式组织的原生性与新生性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白地汝卡学校东巴教信仰与传承情况
附录二访汝卡东巴学校组织者和树荣附录三迪庆州东巴文化传习馆成员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