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丽哲:长角苗礼俗服饰考察
2010/8/15 23:29:24

长角苗礼俗服饰考察
安丽哲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中心,北京 100029)
摘要:围绕人生大事而进行的人生礼俗是最为丰富和完善的,使一个社会人通过礼俗仪式拥有了一个新的社会身份,且这种新的身份被整个群体所接受。在这些仪式中,服饰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考察了贵州西北部六枝特区长角苗人生中的三大仪礼习俗,即成年礼俗、婚姻礼俗和丧葬礼俗及这些礼俗中所涉及的服饰。
关键词:苗族;民族服饰;礼俗
分类号: G1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9838(2010)02-0060-07
民俗学研究表明,在众多礼仪习俗之中,要数围绕人生大事而进行的人生礼俗最为丰富和完善,诸如出生洗礼、成人冠礼、婚嫁喜礼、生日寿礼、死丧葬礼等。这些礼俗将人从出生、成长、步入社会、衰老、死亡的整个过程划分开来,使一个社会人通过这些仪式拥有了一个新的社会身份,且这种新的身份被整个群体所接受。在这些仪式中,服饰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这正如《华梅谈服饰文化》一文中提到的“服饰作为最普遍直接的外显形式,成了保持社会有序的工具”。[1](243)本文主要介绍长角苗人生中的三大仪礼习俗,即成年礼俗、婚姻礼俗和丧葬礼俗及这些礼俗中所涉及的服饰。由于长角苗的生辰习俗非常简化且此阶段服饰并无特殊,在此略过。
一、成年礼中的服饰
“成年礼”又称“成丁礼”“成人礼” 等。是“为达到性成熟或法定成年期的少年举行的一种仪式,以此确认其成年,接纳为社会的正式成员,或一种宗教团体的成员”。[2](318)这是一种极为普遍的文化现象,曾“毫不例外地在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存在过”。[3](3)
长角苗人的成年仪式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性的允诺。性的成熟是人成熟的重要标志,因而许多成年礼仪都与此相关。表现在长角苗的生活中为“跳花坡”习俗,在每年正月初四到十四,达到年龄的男青年(一般为16岁)到各个寨子串寨,而每个寨的适龄女青年们(一般为13岁)会集中在一家或几家,围着炉火等候他们的到来,当他们到达门口,双方会隔着门缝进行对歌比赛(见图1)。若女方对歌输了,就请男方进来烤火、聊天,并留下吃饭;若男方输了就会受到羞辱,只能离开并赶到下一个寨子。留下的男青年会在女方家居住到正月十四或者十五。期间,男女双方白天在附近的山坡上对歌,产生感情的晚上去“晒月亮”,即进行交媾。整个活动称为“跳花坡”,如今将初十定为“跳花节”;其二是外部形象标志的改变。我国仍有一些少数民族至今保留着古老的成年礼俗。通过换服装配饰,或者改变发型,作为开始成年人生活的标志。如永宁纳西族母系社会残余的成年礼,就是给进入成年期的男子行穿“裤子礼”,女子行穿“裙子礼”,由亲友宾客观礼,承认他们进入成年。举行了这种仪式之后,就表明这些青年男女童年已过,可以公开参加各种生产和社会活动了。长角苗男性同样是以换装来代表自己步入成年。每个长角苗男性的母亲和姐妹为其成人缝制了全套的传统服装及配饰,包括:内包头巾、外包头巾、对襟蓝色长衫及大褂、白色麻布裙裤、白麻线围腰、刺绣围腰、两对白底刺绣腰帕、白色羊毛毡裹腿、手电筒套、伞套、白色麻线背包等。换上了这身衣服就标志着其已成人,可以参加当年的走寨活动了。而长角苗女性则是以配饰作为成人的标志,饰物也是成年的一种标志。青海地区的藏族,姑娘长到15岁时要举行戴敦仪式。这种仪式一般在农历正月初三举行,要改变发式,佩戴首饰。这一天,姑娘要早早起床,用掺有牛奶的“净水”洗梳一番,然后穿上鲜艳的藏袍,系上彩腰带。母亲为她解开头上的童辫,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