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祥林:濒危的羌族口头遗产和图像经典
2016/4/3 14:05:21
文章摘要:说起“经典”,人们便想到文字典籍,而对有语言无文字的族群来说,他们世代传承的“经典”,除了从其“口述传统”中去寻觅,别无他径。羌族释比经典包括口述之经和图像之经,二者都可归入“口述传统”范畴。在此,口头言说和图像呈现这两种形式既关联又互为补充,它们共同组成了释比经典这份厚重的羌族民间文化遗产。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份文化遗产在当今时代有失传之虞,亟待抢救和保护。
关键词:羌族 释比 口头遗产 图像经典
课题基金: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专案“中国古代民间神灵信仰研究(一)”(编号:11JJG750010)、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专案“民俗事象与族群生活——人类学视野中的羌族民间文化研究”(编号10YJA850023)的成果。
文章作者: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教授、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常务理事
文章出处:《中国俗文化研究》第十辑,巴蜀书社2015年6月版
濒危的羌族口头遗产和图像经典*
李祥林
提要:说起“经典”,人们便想到文字典籍,而对有语言无文字的族群来说,他们世代传承的“经典”,除了从其“口述传统”中去寻觅,别无他径。羌族释比经典包括口述之经和图像之经,二者都可归入“口述传统”范畴。在此,口头言说和图像呈现这两种形式既关联又互为补充,它们共同组成了释比经典这份厚重的羌族民间文化遗产。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份文化遗产在当今时代有失传之虞,亟待抢救和保护。
关键字:羌族 释比 口头遗产 图像经典
说起“经典”,人们便想到文字典籍,而对有语言无文字的族群来说,他们世代传承的“经典”,除了从其“口述传统”中去寻觅,别无他径。“‘口述传统’(oral traditions)是文化人类学格外重视的物件,尤其是研究像中国羌族这种迄今依然是有语言无文字的古老民族。”[①]释比是持有和传承羌族文化的核心人物,羌族释比经典就其具体表现形式看,包括口述之经和图像之经,二者都可归入“口述传统”范畴。在此,口头言说和图像呈现这两种形式既关联又互为补充,它们共同组成了释比经典这份不可谓不厚重的羌族民间文化遗产。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份文化遗产在当今时代有失传之虞,亟待抢救和保护。
(一)
羌族释比做法事,要敲击羊皮鼓诵唱经文。释比经文,“四字一句,两句一节。每节第二句押韵,也有在每节第一句押韵的,是含有韵文的宗教诗歌”[②],也是羌族口头文学中极其重要的部分。由于羌人有语言而没有自己的文字,自古以来的汉文典籍中也不见有释比唱经的资料,以致人们对之的把握相当有限,而且所知甚迟。20世纪上半叶,陆续有一些历史学家、社会学家、民族学家、考古学家来到川西北岷江上游调查羌族历史文化,方有相关文章见诸《边疆研究论丛》、《民族学研究集刊》、《康导月刊》、《边疆服务》等,关于释比唱经的资讯才开始在这些文章中有所披露,但总的说来,系统整理还谈不上。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学界对此的搜集整理工作才重新开始,经过多年努力,取得了今天看来不可谓不宝贵的成果。以当年四川大学的学者为例,就有胡鉴民、冯汉骥、任乃强、钱安靖等。比如胡鉴民,身为社会学家、民族学家、建国初曾任四川大学文学院代理院长兼历史系主任的他,曾于1937年6月赴川西北作边疆民族考察,遍访汶川、茂县、理县三县的主要羌民区域,对羌族经济、文化和宗教进行了前后历时两个多月的调查。根据田野所得,胡鉴民相继发表了《羌族之信仰与习为》和《羌民的经济活动型式》等论着,前者有《边疆研究论丛》民国三十年即1941年本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