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怀,是民间艺术品制作的特点。黄河三角洲地处黄河故道,是黄河淤积形成的平原。这里有取之不尽的泥巴,满足了制作泥娃娃材料的需求,成就了河南张泥娃娃的艺术特色。
泥娃娃的制作,先用泥土制胎,晾晒干后,糊上纸,绘画部分刷上大白粉做底,然后彩绘,最后用女孩的头发和彩纸制成发辫,插入泥娃娃的头顶部,一件色彩艳丽精神十足的泥娃娃就做成了。
不经烧制,保留泥土的自然特性,直接制成泥娃娃,是“河南张泥娃娃”区别于其他民间艺术品的特色。人们为此说泥娃娃“土”、“土得掉渣儿”,但是这一特征,体现了它与其他地方民间艺术品的不同,展现着它独到的艺术特色和艺术魅力。不同材质给人的审美感受不同,泥土的美,来自于它的特殊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泥土是生命赖以存在的重要基础,也是人们寄托乡情的重要媒介,泥土与家乡及人的乡情紧紧地连在一起,加上它独特的造型和纹饰,它所蕴涵的文化意蕴更加丰厚。
河南张的泥娃娃,是由村民手工制作描绘,它的制作状态是自由的、淳朴的,因此它呈现出大胆、古拙、质朴、简洁、生动的形态,尽管它的制作技艺的传承是以传统的家庭作坊式的手手相传方式传授,留有程式化造型的浓重痕迹,但是它制作的非功利性、随意性、随机性、意像性和手工制作的特点,使它呈现给我们的艺术面貌,依然是独具特色的传统民间文化的美。千姿百态的“扳不倒子”,面若盛开的花朵,百媚天成,置身其中观赏把玩,犹如欣赏晕晕众生的百面图,使人痴迷,使人陶醉。
河南张泥娃娃的色彩,用色单纯浓艳,富有装饰性,用笔流畅,线条简练,多用大红、挑红、绿、黄、紫等单色或间色,另少加墨、金。先涂带胶的白粉再着色,着色后再用胶水敷罩一遍,增加亮度,以平面化的装饰手法,取得五彩摈纷,协调绚丽的效果。
民间艺人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独特的色彩使用和搭配经验,总结了许多关于色彩使用及搭配的口诀,像“红要红得鲜,绿要绿得娇,白要白得净。”和“红配黄,喜煞娘;红配绿,一块玉”等说法,这些体现了人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需求。河南张的泥娃娃使用的色彩是当地民间艺人自制的土颜料,大红、挑红、绿、黄、紫的纯度较高,非常艳丽,质地粉润,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非常醒目。但是它的保存时间不长,在正常的日光照射下,艳丽的色彩两三个月就会逐渐消失,只留下一些痕迹。但是,这已经可以满足人们在特定时间段内精神上的需求和民俗活动的需要,显现了河南张的泥娃娃与用来收藏的艺术品不同的特性,既它是非常纯粹的用于民俗活动的一种民间工艺品,在使用中具有非常明确的指向性。
河南张泥娃娃的艺术语言和描绘的形象极具表现性和夸张性的特点。民间艺人在描绘花草、果蔬图案时,不受现实对象形态的约束,而是依照自己生活中的经验和感悟,有选择的整体的取舍把握,按照心灵感悟的指向,把自然物的形态面貌简化与更改,凸显对象的神态特征,整体生动的塑造形象。艺人创作时,随机应变,形象随艺人的心境通过笔端自然流出,他们把这种情况叫做“随心画”,画面笔笔相生,气韵贯通。 随意自由的造型方法、生动形象的表达、圆满均衡的构图形式、鲜艳热烈的色彩追求,使泥娃娃既保留着传统的古拙而质朴的美,也与现代主义艺术的一些观念相吻合,具有一种超越时空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
二、“泥娃娃”的文化诉求
追求吉庆祥瑞,辟邪去灾,福寿平安,是中国人的共同愿望和追求。作为一种植根于农业社会生活土壤中的传统文化,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数千年来延续不断,传承至今。
河南张村隶属于惠民县灶户李乡,地处于沙河南岸。河南张村在历史上是一个由外来移民聚集形成的村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