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震林:新时期电影的叙事美学论纲
2012/8/27 10:34:43
作者:厉震林来源:《福建艺术》2010年第2期
一、“第五代”电影的寓言叙事
中国电影虽然说与政治一直有着密切互通关系,但是,它仍然有着自身的美学发展通道。“文革”结束以后,在经历“第四代”电影的政治控诉、人本关怀以及美学改良以后,中国电影必然会深化它的美学改革和发展进程,“第五代”电影应运而生。毫无疑问,“第五代”电影的出现,乃是中国电影文化史上的一件盛事,它不仅代表着一次重大电影观念革命,同时,也意味着封闭了三十多年的中国电影重新走进世界视野,并开始注重国际化策略。国际化,即意味着国际认同,当一个民族以及一种文化由于经济和政治上的弱势缺乏足够的自信时,它下意识地会希望以国际“他者”为参照给自身提供一种价值判断。对于电影来说,国际认同的诱惑力是显而易见的,它可以使电影制作者获得实质上或者想象中的世界性声誉和地位,一方面使电影具备获得国际和国内市场经济效益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也使投资方对电影制作人产生投资信任从而可以进行电影再生产。
在此,“第五代”电影导演智慧地采用寓言叙事作为中国电影跨入国际市场的有利竞争手段。
杰姆逊(F·Jameson)称道:“第三世界的文本,甚至那些看起来好像是关于个人和力比多趋力的文本,总是以民族寓言的形式来投射一种政治:关于个人命运的故事包含着第三世界的大众文化和社会受到冲击的寓言。”[1]从实际情形而言,寓言一直是作为西方知识分子阅读中国电影文本的一种基本方式而存在的。应该说,选择寓言的叙事体制并非“第五代”导演刻意而为之,而是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们的社会阅历、人生经验和文化构成所使然,决定了他们只能选择寓言叙事以求达到一种整体的文化品格,从而能够在作品中进行一定程度的社会历史文化反思,这是当时的中国社会所缺失却又迫切需要的。所以,寓言成为中国第五代电影主要的叙事体制特征,它不是偶然的美学现象,而是社会语境作用于“第五代”导演创作主体的必然结果。
1、 影像造型美学特征
1983年的秋天,《一个和八个》和《黄土地》揭开了“第五代”电影时代的序幕,一场具有前卫性质的电影运动全面展开。《一个和八个》与《黄土地》一经露面,便以其全新的、具有革命性质的人文主题和具有强烈冲击力量的影像造型震动中国影坛。此后,很长一段时期之内,强大的表意系统和独特的造型符号系统成为“第五代”电影的显著文化标志,电影的影像造型功能得到空前加强。
“第五代”电影的主旨精神突出地表现为从传统电影对生活现实的反映,转变为对历史、文化以及人性的思考,因此,“第五代”电影抛弃以往戏剧化的电影叙事观念,淡化影片中的戏剧化情节魅力,颠覆传统影片构图的均衡原则,以开放性的构图和陌生化的电影语法突出影像造型的表意功能,赋予画面造型独特的历史张力和文化判断,“第五代”电影的开山之作《一个和八个》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品。作为一部抗战电影,《一个和八个》只是将战争作为一个大的背景,通过几个八路军在押犯的前后变化经历,表现战争对于人性的强大冲击以及它的转变历程。影片中没有传统战争电影的正面英雄和反面角色,而是善与恶的外在界限模糊,整个叙事围绕人的情感变化展开,它不是一个情节跌宕起伏的故事,而是聚焦于对生命的考验以及对灵魂的磨练。人性,成为影片的重点表现对象。因此,影片在淡化情节叙事的同时,刻意强调画面的美学冲击力量,突出影像造型的叙事表现力。例如整部影片以暗调、硬调和冷调作为基础色调,营造一种压抑和悲凉的气氛;以光影塑造人物形象,赋予人物以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