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昶:从文化人类学视角看中国当代美术教育中的西方文化中心主义影响
2009/6/27 10:06:02

从文化人类学视角看中国当代美术教育中的西方文化中心主义影响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 吴昶
内容摘要: 
西方文化中心主义的依据之一是文化的单线传播论,所使用的文化材料和分类方法来自欧洲本土经验,依赖于欧洲文化背景,却在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范围内造成了深刻的文化殖民主义影响。本文以博厄斯、吉尔兹等文化人类学者所提倡的文化相对论方法对中国当代美术教育中存在的西方文化中心主义影响予以分析。西方传统艺术理论曾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上许多民族的艺术教育价值观。虽然这种改变所造成的影响至今仍然存在,但今天我们应该把西方传统艺术理论还原为一种地方性知识,并应重新评价中国艺术传统——自身的地方性知识。
关键词:西方文化中心主义、美术教育
一、引言
在十九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看来,艺术的历程很像一位负有神圣使命的英雄人物从幼稚而至成熟,并走向死亡的过程。黑格尔认为:艺术美的精神性是高于自然美的,艺术美是一种理想。(Hegel,Asthetik I:4,18,201)。黑格尔将古波斯、印度及早期基督教艺术等“他者的艺术”列在象征型艺术之中,并视它们为艺术发展史中不成熟的初级阶段,艺术真正的成熟却仅仅只能发生在欧洲。而黑格尔又本能地、象征性地把整个人类艺术的历史比拟成一个人的生命,指出其经由象征型、古典型、浪漫型三个过程而最后走向死亡①。黑格尔这种评价将艺术片面化并且拟人化的观点不能不说在很大程度上是欧洲文化中心主义在步入现代文明过程中的自我写照,时代稍晚于黑格尔的尼采也宣称“上帝已死”,无论“上帝”或者“艺术”,都被19世纪的一些欧洲思想家赋予了悲怆的宿命论色彩,即使撇开艺术本体论不谈,黑格尔“艺术终结论”的形成也不能不说是与当时已经陷于战乱和信任危机之中的欧洲时代背景存在着某种暗示性的关联的。他对艺术所做的研究结论,正如他所说的那样,是以经验作为出发点而来,因此,他所不能充分理解的欧美经验领域之外的其它民族的艺术就被他置于次要的领域。我们今天回过头来看,欧洲的艺术在现代化之路上确实出现了棘手的问题。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世界各民族对自身艺术传统的认识,这些问题性质非常复杂,简言之,既包含着经济和政治因素,也包含着文化阐释的因素。
艺术是否已经死亡,那要看言者所理解的艺术具体指何种艺术,是指多元化的文化艺术生态还是指以欧洲价值观为内核的西方艺术?黑格尔对艺术美的分析,其理论结构是以传统的欧洲文明价值观为核心的,这使他没有办法对“艺术”(Art)这一概念在最大的时空范畴内所包含的信息量和所具有的复杂性予以详细的解释。在《美学》的行文结构中,黑格尔已经把古希腊、古罗马及欧洲基督教文化的正统性表露得十分清楚。
西方文化中心论观点在英国人类学传播学派学者G.埃利奥特.史密斯1930年所著之《人类史》(Elliott Smith,Human History,1930)一书中也曾被大力推崇。史密斯主张单点传播论,认为世界上的所有的高级文化都是由经由古埃及王国再经克里特岛、古希腊和古罗马传播到世界各个地方去的。他将古埃及和古希腊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竭力夸大,《人类史》的立论观点及其依据在今天我们看来都存在着很大的问题②。对此,与他同时代的美国人类学者博厄斯曾毫不客气地批评道:“埃利奥特.史密斯企图把民族学所有的现象归结到同一个源流中去并从人类学角度说明这个源流并不古老;他还认为许多文化形式是一成不变的,实际上这种文化形式根本不存在,他的这些观点是丝毫站不住脚的”。(Franz Boas,Primitive Art,1927:4)
博厄斯主张用每个社会自身的标准来评价其制度的文化相对主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