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恩平:一次东西方民俗化创造的戏剧演绎——执导易卜生名剧《爱你一辈子,小艾》的艺术构想
2011/4/15 21:06:00
一次东西方民俗化创造的戏剧演绎
——执导易卜生名剧《爱你一辈子,小艾》的艺术构想
●刘恩平
2010年夏,应挪威王国驻上海总领事馆的邀约,我执导了世界现代戏剧之父、挪威大师易卜生的名作《爱你一辈子,小艾》(以下简称《小艾》)。在经典作品如何接递当下人心,中华美学如何丰润西方理路,普世关怀如何照亮世俗空间,民族精神如何熔铸现代品格等方面,我做了一些大胆的构想与尝试。该剧于上海世博会期间公演后,赢得了众多中外观众尤其是青年朋友的感动和喜爱。以下我愿谈一点体悟与心得。
一、诉求转换:从《小艾友夫》到《爱你一辈子,小艾》
《爱你一辈子,小艾》原名《小艾友夫》,剧名的更变,其实透视着我们对当下创作思维的转换和观众审美诉求的重建。
1899年,易卜生完成了自己的“戏剧收场白”《当我们死者醒来》,1900年首演于德国斯图加特霍夫特剧院。2001年,二十多岁的我携手一群青年戏剧同人,以前卫的理念和虔敬的勇气,在上海首次执导了该剧;2008年,我苦心孤诣,另辟蹊径,再度以全新的构思重排了该剧,应该讲,均收获不俗。2010年,我又与挪威王国驻上海总领事馆达成愉悦合作,排演了易卜生的另一部象征主义剧作《爱你一辈子,小艾》(以下简称《小艾》)。1894年易卜生创作了该剧,1895年首演于德国柏林德意志剧院。这位巨匠以其27部作品、27年漂泊和78年一生的卓辛负旅,攀抵至莎士比亚之后世界戏剧的第二座高峰。但是,也极为奇崛的是,无论是去国多年,还是衣锦还乡,易卜生始终以一种孤绝独立的姿态,凌视宇宙大观和人类灵魂的深致!他的绝大多数作品的首演地,也居然是在祖国挪威之外的异乡。他以一个地道的挪威人,自塑了一个“世界公民”的超然形象。
相当有意思的是,无论是《当我们死者醒来》,还是《小艾》,均为百余年来在中国乃至华语区的首次呈献。这与其说是我们的今时荣光,毋宁说是我们的文化使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小艾》是《当我们死者醒来》的“前传”。我们回望一下既往的足迹,以瞻看未来的方向。
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小艾”。每一个人都是“小艾”。
二、结构重组:对峙与交响
● 易卜生原著《小艾友夫》剧情简介
这出戏发生于一天半之内,地点在峡湾城郊的沃尔茂庄园。
沃尔茂夫妇九岁的孩子小艾友夫患有偏瘫,缘于当年其父母在一次激情欢爱的沉溺中,没能看护好她,使其失足跌落桌下而致。此后,沃尔茂与妻子吕达貌合神离,他埋首于《人的责任》的学术研究,视其为终生的伟大事业。由于多年来,小艾友夫一直受到的是“姑妈”艾斯达的呵护,吕达陷入了亲子之情和夫妻之情的双重失落和偏执自闭,因此对孩子和艾斯达均怀着扭曲而强烈的嫉妒。
剧情开始于沃尔茂从山中远游后的归家。他决定放弃论文的空泛工作,全身心投入到为小艾友夫创造幸福的人间事业之中。这时,一个被称为“鼠婆子”的神秘老妇到来,询问他们家是否有“啮齿动物”。她建议由她将老鼠引到峡湾中淹死,大家不以为然。可是,小艾友夫却受了邪恶的“鼠婆子”的诱惑,随她进入水中溺死了。孩子的死亡在生者之间引起了巨大的心灵危机。
原来,沃尔茂一直深爱着的是艾斯达,而艾斯达也在母亲留下的信中发现,沃尔茂和她根本就没有血缘关系,艾斯达是她母亲的一个私生女。反复思量后,她决定和渴望娶她的修路工程师博杰姆双双离开。
经过一番灵魂决斗之后,吕达和沃尔茂决定,尽管悲剧无可挽回,但是他们仍应不离不弃,开始新的生活。在吕达的提议下,他们打算致力于照顾社区内的贫困儿童,以这种醒悟的良知,来救赎自己在失去小艾之后的沉痛、悔疚和虚空。
● 演出版《爱你一辈子,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