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恩平:“箱底红尘”:打造大时代中的“小众戏曲”
2011/4/15 20:48:47

“箱底红尘”:打造大时代中的“小众戏曲”
●刘恩平
谁也不能否认中国戏曲是世界文化的一枝奇葩,谁也不能否认当下的中国正处于一个日新月异目不暇接的伟大时代。但是三十年来中国GDP的持续上升、各地楼高的迅速刷新、大学扩招的不断加大,以及各类艺术节的锣鼓喧哗,这些都无法掩饰一个日趋严峻的现实,那就是中国戏曲生态整体性衰颓的弱势。
剧场艺术的本质就是两个字:一曰“演”,二曰“观”。作为演出层面的创作者虽然亦断代很深,但仍有前赴后继的守望者和耕耘者投身其中,令人感佩;然而,戏曲的观众却是日渐稀少并老化,乃不争之事实。失去了观众的戏剧,是一个悲哀;为着争取“非遗”封号而抱残守缺,则是对戏曲的变相自杀。如何振兴戏曲,业界讨论了很多年,我不是理论家,但是我愿意从自己多年舞台实践的经验和体悟里,撷出一二想法分享并就教与方家与同仁。虽然不成系统,但字字发自肺腑。
近些年来,除了大剧场实践之外,我还进行了一些包括话剧、戏曲在内的诸多小剧场探索。本文想要向大家介绍的就是由我发起、创意的一个“箱底红尘”小剧场戏曲系列。该系列的创作演出目前已推出了两部,即小剧场越剧《牡丹亭》(2004)和越剧小令《琴:棋书画》(2009),均由我担任编剧和导演,由802戏剧工作室、上海越剧院、上海沪剧院、上海戏剧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等机构的青年艺术家联袂打造。我们必须正视到,当代相当数量的青年观众去大、小剧场里观看过话剧,而去看过戏曲的,寥寥无几,就是赠票他们也无动于衷。我有太多学生就是这样。然而,我所创排的“箱底红尘”系列,却赢得了众多年轻学子和职场人士的喜爱甚至“追捧”。这里头有一个深刻的问题,那就是为什么人排戏,排什么戏。由此,从小剧场延伸到大剧场,由传统艺术通达于现代审美,从话剧观众拓展至戏曲观众,我以为,其间的观念和思索不仅互通,而且一致。正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
一、小剧场越剧《牡丹亭》:理想沉沦的迷幻咏歌
重解经典传说
再造现代梦想
牡丹亭上,演性情人,有你有我
小剧场里,听越人歌,似真似幻
这是我为小剧场越剧《牡丹亭》写的题记。
在上海话剧一条街的安福路,未来“戏剧大道”的核心链上,2004年5、6月间的那段日子,很有些意思。一边是永乐咖啡剧场里,来自“长三角”十几所高校的艺术师生在举行首届“上海戏剧草根行”的汇演与交流;一边是艺术剧院里,新版话剧《长恨歌》再度亮相;中间的戏剧沙龙呢,一出名为《牡丹亭》的小剧场越剧,作为“箱底红尘”系列的第一部,正“搅乱”着观众的欣赏神经。
对于《牡丹亭》兼中国越剧的第一个小剧场演绎,我来说说其中的别样风景。从三个问题说开去。
1.《牡丹亭》想说什么——“一园春色妒红颜”
小剧场越剧《牡丹亭》里有一句口白,是后来被杜丽娘的扮演者盛舒扬每每引为心声的:“若不自行描画,我就是为情而生、为梦而亡了,也不过是一段痴人笑话罢了。”
这也正是当时我们平均年龄25岁的整个剧组的心声。眼见得话剧的气候渐渐有所起色,而戏曲的景象却愈发不容乐观。我有两个忧虑,一个是戏曲观众的日益老化,一个是戏曲青年演员的成长日益艰难,这两个“青黄不接”直接影响到戏曲生态的良性培育。目前现状是,第一,看话剧的年龄偏轻,多半不看戏曲;看戏曲的年龄偏老,多半又不看话剧,二者无论从观众层面还是文化圈子来看,基本上是泾渭分明,少有往来。——我将《牡丹亭》放在话剧中心的戏剧沙龙演出,就有着想打破这道鸿沟的尝试。第二,话剧演员可以影视剧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