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娅丽:青海黄南藏戏遗产传承与表述——以托叶玛乡西顷村蒙古族藏戏演述与文化认同田野考察为例
2010/11/10 10:52:11

青海黄南藏戏遗产传承与表述
——以托叶玛乡西顷村蒙古族藏戏演述与文化认同田野考察为例
曹娅丽
(青海民族大学, 青海 西宁 810007)
摘要:采取民族学与戏剧民族志的研究方法,以青海黄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托叶玛乡西顷村藏戏表述与文化认同为例,进行田野考察研究。立足于托叶玛乡西顷村藏戏的演述特点,从藏戏在蒙古族僧俗群众中的传承与表述、蒙古族认同藏戏的文化背景和信仰特征入手,探析了藏戏在蒙古族族群流变中的民族文化认同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藏戏在蒙古族群中的文化认同。
关键词:青海;藏戏艺术;蒙古族;传承;文化认同
藏戏艺术以藏族歌舞、说唱等综合性表演形式来表现故事内容,是藏族传统文化的聚合体,它包括宗教、哲学、历史、经济、道德、婚姻、文艺、民俗等文化内容,具有综合性的文化价值。今天,藏戏在青藏高原这个多民族、多元文化的社会里,在这个各民族文化交融之地,仍是人们艺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青海省河南蒙古族与藏族一样扮演着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角色。藏戏在蒙古族群中生根、延续、发展的历史事实,是蒙古族对青藏高原民族艺术追求和认同的充分例证。同时,也折射出人类所固有的信仰的祈向。本文是就藏戏在蒙古族僧俗群众中的传承与表述入手,以黄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托叶玛乡西顷村藏戏遗产传承与文化认同及变迁为例,所进行的田野考察研究。>
一、托叶玛乡西顷村藏戏演述特点
1.环境概貌
托叶玛乡西顷村是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的一个蒙古族村落,河南蒙古族自治县位于青藏高原东部,青海省的东南部。东临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碌曲县,南临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西北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和海南州同德县毗连,北与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为邻。辖优干宁镇、宁木特乡、托叶玛乡、赛尔龙乡、多松乡、柯生乡一镇五乡。全县总面积6997.45 平方公里,总人口2.93万,其中蒙古族占93%,是全省唯一的蒙古族自治县,也是蒙、藏民族融合文化留存的典型地区,具有浓厚淳朴的民族风情。托叶玛乡位于县境中部,距县府驻地22千米。人口0.3万,以蒙古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8%。面积856.1平方千米。辖托叶玛、曲海、曲龙、文群、宁赛、夏吾特6个村委会。1958年设文佳乡,后改文佳公社。1961年改为托叶玛乡,1969年改设托叶玛公社,1984年改设托叶玛乡。西顷村,位于吉冈山和恰支山交界处,是一个有336户,一千六百多人口的蒙古族村庄,由于这里的蒙古族处于藏族地区,在宗教信仰、生活习俗、民族语言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受到藏族文化的影响。尤其在宗教信仰方面,他们一方面保留了自己的宗教信仰,但更多的是接受了藏传佛教。他们除了在那达慕会上表演舞蹈、民歌演唱、射箭、摔跤等活动外,还演述藏戏故事。
2.历史沿革
据笔者在20世纪80年代考察,托叶玛乡藏戏是由曲格寺传入的。河南县蒙旗有4个寺院,唯曲格寺有藏戏演出活动,僧人均为蒙古族,使用藏语演唱藏戏。曲格寺,又名阿柔寺,是河南县蒙古族王所建的寺院,位于黄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宁木特乡,建于1937年。寺址在泽曲河畔,但没有房舍,一年四季随王府帐房搬迁。1941年才选定新址建寺,为甘肃省夏河县拉卜楞寺的属寺。因此,曲格寺藏戏不同于隆务寺藏戏,它源于甘肃省夏河县拉卜楞寺,流行于甘南地区的甘南藏戏。甘南藏戏始于拉卜楞寺主持活佛五世嘉木祥丹贝坚赞。[1](733)他热爱藏戏,酷爱音乐,除将藏戏引入寺院外,还在乐队伴奏、演出程式等方面作了不少改革和创新。1949年春,拉卜楞寺的经师彭措受嘉木祥五世生前之命,到曲格寺传授天文、历算、占卜等术法,同时将藏戏《智美更登》《国王官却邦》和《阿达拉毛》陆续传授给寺僧,并于1953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