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长虹:从地方戏曲到国家艺术——潮剧在泰国的身份研究
2010/3/30 10:30:25

从地方戏曲到国家艺术——潮剧在泰国的身份研究
作者:张长虹来源:《华文文学》2010年第1期  潮剧在泰国的遭际为移民族群艺术的典型个案。泰国是东南亚建国最早且唯一没有沦为殖民地的独立国家。长期以来,移民泰国的华人族群与所在国社会保持着较高的融合度。作为综合的舞台艺术样式,泰国潮剧不仅是华侨华人传承中华民族及地域特色文化、呈现其内在情感的最重要媒介,也是华人移民族群艺术与泰国社会文化相互交流的结晶。本文尝试通过梳理潮剧在泰国的变迁,研究其身份问题,从而探讨潮剧如何从一种中国地方戏曲,逐渐演变为移民族群艺术,进而提升为泰国国家艺术。  一、潮剧在泰国的缘起  潮剧流播于泰国,据英国学者布赛尔的《东南亚的中国人》卷三《在暹罗的中国人》及其他有关文字记载,最早是在17世纪中叶。其时,暹罗大城始有潮剧演出,并受到朝野人士的欢迎。阿瑜陀耶王朝二十八世王那莱大帝在位期间即中国清朝的顺治、康熙年间,正值潮剧鼎盛。泰国人称中国戏为“NGIU”,即“优”,称潮剧为“优白戏”。1685年,“大城皇朝与法国王路易十四建立邦谊,彼此互派使节,法国使臣戴爽蒙的助理戴爽西教父,在其日记中记述有关中国优的事称:‘公元一六八0年十一月一日,丰肯,也即是昭拍耶威差然(获泰皇赐封爵位的西洋人),在其府邸中举行盛宴,祝贺葡萄牙国王……宴毕有各种娱乐表演。这些表演分批进行,计有各种杂耍,舞蹈,最后轮到中国优的表演’”[1]。教父接着写道:“表演者华人来自广东,有的来自潮州。他们的表演有其方式,并且熟练。”[2] “法国使臣拉鲁贝尔,于公元一六八七年长驻大城皇都中,他的日记也曾详尽的记述中国优戏,称它为‘泽戏’(泽字,也是‘叔’的变音,对中国人的尊称吧)。他说不单当时的中国人喜欢看,就是来到大城皇都的西洋人也看,尽管听不懂唱词。”[3] 除文字记载之外,泰国佛寺壁画亦可见证潮剧在泰国的演出。阿瑜陀耶王朝(1350-1767年)早期建筑帕纳买卢寺[4]有幅壁画,“画的是演戏场面,露天戏台上正演中国古装戏,台下是一群梳长辫的华人观众,有的像士绅,有的似小贩,有的是水手,有的如挑夫,神态各异,呼之欲出。再现了当时的生活”[5]。虽然未能确定此壁画作于何年,但可以推断的是此戏即为潮剧,因早期移民泰国的华侨大多来自福建漳州和广东潮汕地区,而福建移民泰国多是直接到南部或经马来亚北部转至泰南,与曼谷首府的联系不密切,且漳州的地方戏──芗剧兴起较晚,其前身为台湾歌仔戏,约20世纪20年代才开始融小戏演出。 潮剧在泰国广受欢迎。自大城王朝以来,潮剧一直受到诸皇室的青睐。1780年,郑王在吞武里寺殿内的“御礼亭”为玉佛举行隆重的升殿仪式期间,潮剧成为吞武里和曼谷两地庆祝活动的重要节目,不仅浩浩荡荡的游行队伍中,有潮剧戏班以潮曲潮乐与泰国哑剧、古典戏剧洛坤乃和泰乐一路表演,而且还有4个潮剧戏班被分别安排在吞武里和曼谷同时演出。[6] 曼谷王朝拉玛一世欣赏中国古典艺术,有时还命潮剧班到宫中演出。到拉玛二世时代(1809-1824年在位),王室的庆典都有潮剧参加演出。在拉玛三世(1824-1851年在位)的御著《坤田在坤平》中的“火葬娘汪通”一段,也有潮剧班参加演出。[7]拉玛五世“朱拉隆功大帝出游欧洲返回曼谷,在隆重的迎驾大典中,皇室特地安排潮剧戏班一连3天在凯旋门建台为泰皇御前演出,宫务处甚至还在母旺威猜仓皇宫兴建一座戏台,专门演出潮剧供泰皇御览,并招待来访的嘉宾。拉玛六世王因爱好戏剧,在位时(1910-1925)竭力开创泰国戏剧新局面,潮剧在泰国民间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