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宁:东南亚华语戏剧研究:问题与领域
2010/1/8 16:10:29
内容提要:东南亚十国至少有五国具有悠久深厚的华语戏剧传统,它展开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既是世界华语戏剧研究又是比较戏剧或外国戏剧研究的一部分。本文试图描述东南亚不同国家华语戏剧发展的历史,提出各自的艺术特色与理论问题、主要概念,诸如泰语潮剧、南洋色彩、中华性与西方化、传统与现代性的二元对立困境等,并尝试提出一些基本的研究设想与前提。
关键词: 东南亚; 华语戏剧; 戏曲; 话剧
一
东南亚中国古称“南洋”或“南海”,东南亚是现代地理学与地缘政治学概念,出现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东南亚10国,分布在中南半岛与马来群岛,中南半岛5国,有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马来群岛5国,有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文莱和菲律宾。中国与东南亚山海相连,人文相通,海上与陆地交通发达,在历史上有着密切的人员、商贸、政治、文化方面的往来。近代以来,中国移民流布世界,3600多万海外华人,有近2500万居住在东南亚,绝大多数成为所在国的公民。
有海水处有华人,有华人处,就有华人的语言文化、文学艺术。华人移民海外,不仅把自己的风俗语言带到世界各地,也把中国的诗歌散文、戏曲小说、音乐绘画带到他们所在的国家地区,作为族群生活与文化认同的形式,发扬光大。在一个多元现代化全球化的世界里,多元不仅意味着本土化的向度,还意味着西方文化之外其他文化的全球化问题。世界的全球化进程也包括中华文化的全球化,其中华人的文学艺术正跨越国家界限,以民族语言文化为基础建立一个“想像的疆域”,一个“艺术中华”。
东南亚华语戏剧是这个“艺术中华”的重镇。2500万华人分布在东南亚10国,占海外华人的70%强。以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泰国、菲律宾、越南等国为主的华语艺术与文学,不仅源远流长,而且影响广大,其中最重要的是华语戏剧。华语话剧、歌舞剧几乎与中国同时出现,戏曲演出至少在记载中可以追溯到清初,流行的方言剧种主要为潮剧、粤剧、汉剧、闽剧、高甲戏、歌仔戏、莆仙戏、琼剧、广西彩调等。
东南亚华语戏剧,指东南亚地区用华语创作、演出、观赏、评论的戏剧活动。东南亚华语戏剧主要出现在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五个国家,文莱、越南、缅甸、柬埔寨、老挝,虽也有华语戏曲演出甚至华语话剧创作,但相对规模小,难以进行戏剧史讨论。东南亚华语戏剧主要包括戏曲、话剧两大类。戏曲多为闽粤琼赣方言剧种,用方言演出,受各自方言群体喜爱,也包括京剧,一度流传在新马等地华人上流社会。话剧多用现代白话创作、标准华语演出,观众主要在城市华人社区、学校以及社会公共团体。鉴于东南亚华人的方言族群传统,方言话剧的出现也是一大特色。华语戏剧除戏曲与话剧两大戏剧类型外,华语戏剧活动还包括歌舞剧、木偶戏、皮影戏、南音等多种演出形式。
东南亚华语戏剧用华文创作、华语方言与普通话演出,其概念的基点是“华语”。在东南亚多元种族多元文化多元语言的社会结构中,语言界定戏剧的概念不仅重要,而且表现出特定的复杂性。印尼华人用“通俗马来由语”改编演出中国传统曲目,属于华语戏曲在东南亚的延伸发展、变异涵化的成果。泰语潮剧用泰语演唱潮剧,唱腔锣鼓、招式行头依旧,但已动摇了华语戏曲的根基。新加坡现代实验戏剧探索多语话剧,从元戏剧的角度反思戏剧的语言界限。这些戏剧活动划定了东南亚华语戏剧的流动的外延。
东南亚华语戏剧属于东南亚国家的戏剧,从华侨戏剧到华人戏剧,从南来的中国戏剧到本地化的南洋戏剧,经历了一个本地化的过程。东南亚华语戏剧的国家地区归属性逐渐明确,只有在东南亚本地形成创作、演出、观赏传统的戏剧活动,才属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