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帆:特纳与仪式理论
2010/1/4 21:46:44
张帆:特纳与仪式理论
张帆
作为象征人类学的领军人物之一,特纳(Victor Turner)在国内鲜为人知,对其作品的翻译与解读可谓凤毛麟角。
社会与文化在多大程度上塑造了个体心灵,个体心灵在多大程度上创造了社会与文化。这是伊甸园陷落以来人文视野中的一大命题。涂尔干、马克思、韦伯在这一命题中突围。莫斯、布朗在这一场域中传承。列维-施特劳斯异军突起。萨林斯、福柯在这一脉络中反叛。
对于涂尔干继承的不同侧重造就了以经验研究和情绪功能研究为主的英国结构功能主义学派和以理性思考和智性分类的呈现为主的的法国结构主义传统。特纳是英国流派中的一个细小支流,但是润泽了象征人类学最初的荒原。
特纳是马克斯•格拉克曼(Max Gluckman)的学生,曼城学派的主将之一。格拉克曼是英国五十年代的非正统布朗和马凌诺斯基传承之下的非主流人类学家,不同于前人所强调的静态平稳的社会结构及其所关注的制度对于社会的修缮与维持功能,格拉克曼强调冲突与过程。前期格拉克曼的指导,加之后期马克思主义的影响,特纳充满历史关怀和对文化异质性的敏锐理解,强调社会的常态不是团结与和谐,而是冲突与矛盾。因此,他所关注的问题是,在面临冲突和矛盾的情况下,社会是怎样得以建构和维持的。
与同时代象征人类学巨擘吉尔兹(Geertz,Clifford)不同 ,特纳处于涂尔干的谱系之中,认为象征并非“文化”媒介,它同利益有关:象征能够逆转社会地位,能够消解社会矛盾,能够强化社会规范。特纳代表了关注“社会运作”的英国人类学的转型,认为象征及其功能是二分的,象征产生社会凝聚。同时,特纳在对传统的结构功能主义的继承中实现了超越,发展了杰内普(Gennep, Arnold van)提出的特定的仪式机制(ritual mechanisms),构造了仪式分析的重要概念,展现了观看社会的另类视角。《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一书是特纳仪式行为和象征分析的集大成之作。
《仪式过程》是特纳在摩尔根讲座的四次发言的汇总和补充,因而各个章节之间并没有十分强的逻辑承接关系。全书大体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讲述“恩丹布仪式的象征结构以及这一结构的语义”,第二部分重点在于“仪式的域限阶段的某些社会属性” 。在第一部分仪式象征论中,特纳通过非洲恩丹布的田野调查,指出仪式夸大了社会统治的实际冲突并进而强调了一致性与联合的重要,最终实现了社会粘合剂的作用。在第二部分,当特纳关注于“阈限”(liminality)和“交融”(communitas)的时候,已不只是强调仪式的粘合剂作用,而是越来越关注“阈限”和“交融”的本体论意义。
特纳开篇明志,提出以宗教研究作为书写民族志的切入口的合法性,批驳了摩尔根(Morgan, Lewis Henry)以降的民族志将宗教视为亲属研究与政治研究的附庸的简单进化论观点:“野性思维”在进化论的视野中被视为“理性思维”的蛮荒阶段,所以最初的宗教研究挣扎于经济研究、政治研究和亲属关系研究的缝隙中,被摩尔根视作“情感与想象”,是“不可理解的”;继而“局内人的视角”开始冲击此种文野之分,巴霍芬(Bachofen, Johann Jakob)认为,摩尔根实际上是在“创造”古代而非“理解”古代,在对他者的观看中所获得的只是自己;针对于此,伊文思-普里查德(Evans-Pitchard, Edward Evan)指出,局外人的视角是一种强暴——将自己的思想强行移植给被观察者;尊敬的心态在论战中逐渐建立,对于摩尔根所谓的“想象与情感”的研究热情逐步高涨,于是,弗洛伊德在异常的心灵中解读出正常的心理结构,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